索引号M001/2024-122257 发布机构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4-04-18 08:40:09
统一编号ATLD00-2024-0002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效力有效
文件编号桐政发〔2024〕14号 关联文件
桐庐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桐庐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的通知
访问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桐庐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已经桐庐县十七届人民政府第二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桐庐县人民政府

2024年4月11日 

桐庐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开展全省首批试点要求和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桐庐工作“做大做强、强化特色、拓展空间、城乡联动”“十六字”嘱托为根本指引,坚持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确立县城定位、战略导向和工作原则,着力提升县城首位度和城市能级,统筹平衡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关系,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全省县城承载能力提升提供桐庐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浙江“两个先行”贡献“桐庐样板”。

(一)县城定位。

鉴于桐庐县城地理区位特点和全县生态环境优势,以及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中可能承担的功能和扮演的角色,将其定位确定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型卫星城。

围绕建设“杭州产业溢出重要承载地、青年创业友好地、长三角最佳短途旅居目的地和百姓生活便捷幸福地”目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系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等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形成与杭州主城区的通勤交通条件,推动“产城人景”深度融合,努力打造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旅游休闲空间,使之成为杭州都市区的重要卫星城和“西进南下”的战略支点。

(二)战略导向。

深入实施“小县大城、聚人兴城、融杭强城”三大战略:

——小县大城:加快引导人口、产业、要素向县城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提升城镇建设品质,县城在县域以及杭州都市圈中的城市能级实现跨越,全面建设杭州都市圈“西进南下”第一节点县。

——聚人兴城:主动融入浙江打造“卓越人才辈出之地、全球人才向往之地、人才活力涌流之地、人才生态典范之地”新定位新行动,围绕杭州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目标,以人的居住需求、生活质量为重点进行城镇化建设,积极推动主城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引入、文旅业态拓展、消费热点打造、创业友好生态营造,有效实现人口导入,促进城市能级提升。

——融杭强城:坚持高点站位,强化“融杭融圈”意识,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配套,全方位融入杭州都市圈“一核九星”空间一体版图,大力导入优质高端资源,做强城市功能、开放功能,打造产业高地、科创高地、民生福地,成为杭州都市圈统筹西部区县协调发展的桥头堡。

(三)工作原则。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和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具有桐庐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特别需要把握好以下工作原则:

筑巢引凤与安居聚人并重。坚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将人才支撑作为县城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同时,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吸引更多的人落户县城、建设县城,持续增强人口集聚效应。

补齐短板与强化优势并重。坚持筑稳县城城镇化发展基础,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同时,激活桐庐区位交通、产业动能、生态文明叠加优势,促进桐庐融入全省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县城跨越式发展。

开放拓路与改革破局并重。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全省“四大建设”等重要战略机遇,进一步强化与周边一体化联动发展,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同时,聚焦县城资源统筹、动能转换、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将制度活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

数字赋能与低碳转型并重。坚持数智引领,全面推进数字赋能县城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让县城的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治理更加精细,生活更加便捷,产业更具活力。同时,不断深化低碳领域创新,聚焦低碳快递物流发展、低碳旅游推广、低碳城乡开发等重要领域,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大力推动县城可持续发展。

县城崛起与城乡融合并重。坚持小县大城,发挥好县城作为新一轮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县城的首位度与城市能级,开拓新的巨大投资消费空间。同时,增强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如画城乡、和美乡村,实现城乡有别无差。

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并重。坚持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强化政府在规划政策引领、空间开发管控、公共资源配置、体制改革等方面职责。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县城城镇化建设,共建美好家园。

(四)主要目标。

到2027年,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城市能级明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县城集聚35万左右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600亿元,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县域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低于73%,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80亿元以上,成为全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县、样板地、示范区。

——县城首位度实现明显提升。县城对周边地区人口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气质更加开放包容,人才“外引”不断增强,人才政策迭代升级,创业创新生态持续完善,城市就业吸纳能力显著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重大项目落地投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周边地区企业加速在桐庐集聚。

——产业平台带动能力实现明显提升。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县城产业平台得到整合提升,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桐庐智造”与“中国快递产业之乡”金名片更加靓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000个,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企业营收突破11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4500元和47900元。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实现明显提升。交通地位进一步跃升,基本形成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运交通、通用航空“四位一体”的内联外畅交通网。城市体检常态化开展,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管网进一步完善,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智慧化提升有序推进。防洪排涝设施实现提档升级,应对突发事件、防范运行风险的能力系统增强,城市安全运行得到全面保障,城区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

——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实现明显提升。全面夯实桐庐作为杭州市“七优享”西部先行县优势地位,县城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明显增加,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高标准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县域就诊率达88.98%以上。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大幅度增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0%,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28人,基本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明显提升。县城生态绿地系统日趋完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以上。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深化,实现市控以上断面地表水Ⅱ类以上水体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5%。“无废城市”建设水平明显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88%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1%以上,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实现明显提升。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能力显著提升,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全面延伸覆盖,实现城乡有别无差。高质量完成城乡风貌样板区、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等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形成特色亮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至1.56以内。

(五)空间格局。

全县域构筑“一主一副三节点”的空间格局。

“一主”:全面提升中心城区辐射能级。持续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推动江南镇列入主城区统筹规划,打造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副”:加快分水县域副中心建设。统筹强化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彰显创新、宜居、人文等现代城镇特色,打造中国制笔产业特色基地、长三角最佳短途旅游目的地,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二增长极,引领县域西部发展。

“三节点”:加强富春江镇、横村镇、瑶琳镇三大重点镇建设。强化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服务能级,发挥好连接县城与农村的纽带作用,支持横村镇打造“针织名镇  锦绣横村”;富春江镇打造“诗意富春、共富名镇”;瑶琳镇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平台提能升级行动。

1.筑牢“万亩”空间保障。

坚持“扩增量”与“盘存量”并举,实施开发区“中强、南拓、东进、西延”的发展战略,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快152产业园及南部产业园片区岩桥-东兴区块、仁智区块等标准地打造,有序推进东兴村、仁智村、园林村外喻、下畈等区块的土地征收。积极引导产业向江南镇、富春江镇布局,推进江南园区东扩、富春江镇装备制造产业园三期建设。全面落实省市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聚焦土地利用绩效低下等问题,深入推进青山工业园、洋洲、秀峰等重点区块低效工业有机更新和连片整治。实施小微园繁星引育工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和厂房改造建设小微企业园。到2027年,开发区累计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4000亩,完成标准地打造2700亩,创成国家级开发区。(责任单位: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开发区管委会、城南街道、凤川街道)

2.做强“千亿”产业支撑。

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做大做强视觉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快递物流等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视觉智能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内领先的新材料、省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制造业高地。加快推进动力电池、机器人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千项万亿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杭州市五大产业生态圈发展重点,加快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新星”产业集群创建培育。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深入推进驻点招商、专班招商、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等招商引资渠道,引育一批总部+研发+生产的全体系的优质项目落地桐庐。高质量实施“凤凰行动”计划,加快企业上市培育进度。推动一批县域重点企业上市。力争到2027年新增上市企业达3家,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个,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企业营收突破1100亿元,全面打造4条百亿级产业链,培育打造1个以上“新星”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发改局、县行政服务中心)

3.打造新时代“中国民营快递之乡”。

对标“特色小镇2.0”要求,高质量推进快递科技小镇建设,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总方向,聚力打造物资装备交易集群、快递物流研发与总部集群、物流装备制造集群、绿色包装产业集群,打造全国一流的快递科技数智新城。深入实施“快递回归”战略,推动快递龙头企业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招引第二总部或功能性总部回归项目,推动快递及产业链企业回归投资,持续壮大快递版“地瓜经济”。到2027年快递(物流)产业链产值超过600亿元。(责任单位:县邮政管理局、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县工商联)

4.打造浙西枢纽经济新高地。

依托桐庐站和桐庐东站两座高铁站,以制造业和旅游业为“双主导”,构建“产业+交通”的枢纽经济。推动快递小镇利用自身资源及区位优势吸引各类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在桐庐站枢纽核心圈层布局现代服务业、科创研发等枢纽经济型产业,在枢纽影响圈层布局信息产业现代商贸等联动产业。加快迎春商务区打造高品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布局以数字贸易为主,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为辅的主导产业,做好“快递+”“品牌+”“旅游+”“平台+”“政府+”五篇文章,推进桐庐名特优展销中心开馆。支持江南镇依托桐庐东站枢纽优势导入杭州城西科创走廊资源,以科创产业、商务办公为发展重点,形成主城孵化、桐庐中试+智造的创新合作模式,打造未来科创商务发展的主平台。推进综合枢纽偏好型产业聚集发展,支持相关产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搬迁至高铁枢纽所在区域,助力企业利用枢纽高效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文广旅体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县工商联)

(二)实施创新生态培育营造行动。

1.引聚高能级策源造峰平台。

全力支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着力构建以富春未来城为核心,创新营地、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等多元布局的创新平台体系。聚焦5+2产业体系,加快布局“一重点产业一高能级研发机构”,加快动力电池等项目落地开工,开展下一代电池技术和体系研究;推动西南交大动力牵引实验室与县域磁性材料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温超导实验室;支持县域重点能源企业创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申报科技领军企业。到2027年,力争新增企业研究院等重大企业创新载体15家以上,促成重点产学研合作100项,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2%以上。(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经信局、县商务局、开发区管委会)

2.打造创新创业人才蓄水池。

深入实施各类人才计划,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柔性引进国内外专家,引育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更多高层次紧缺人才,高水平举办“君山引凤”科技人才周。深化推进工匠培育工程和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开展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壮大技能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优化“桐出彩”人才引育留用服务体系,深化改革科技人才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升级“人才码”场景应用,持续营造高品质、高获得感的人才生态。到2027年,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博士创新工作站3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新增培育“春江特聘专家”和“候鸟工程师”30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05万人。(责任单位:县委人才办、县科技局、县人社局、县科协)

3.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

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桐庐路径,推广应用“浙江科技大脑”—“供需荟”“用后转”等数字化场景,实时打通“高校成果供应端、企业技术需求端政府部门服务端”信息互通互动瓶颈,落实市“百名专家千项成果对接万家企业”产学研用对接活动。支持企业与浙工大、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联合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地,实现重点产业技术自主安全可控。深化“在外引智研发,回桐落地转化”模式,支持企业在智力富集区设立飞地研发中心(实验室)。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吸纳更多高校院所成为县级科技创新券载体,以创新券普惠政策撬动产学研用合作。到2027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20件,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2000件,实施专利产业化项目50项。(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科技局、开发区管委会)

(三)实施立体交通内畅外联行动。

1.推动对外交通一体化。

围绕构建杭州西郊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总目标,加快建成以桐庐东站、桐庐高铁站为核心的对外门户型枢纽体系和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全力推进杭温铁路、杭淳开高速、合温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以杭州都市圈“西进南下”发展为契机,强化桐衢饶、桐金温通道,主动融入浙西高铁高速网络,借力提升桐庐辐射能级。实施内河水运提升工程。实施富春江航道“四改三”提升整治、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等工程,推进游轮母港、桐庐江南综合作业区、梅蓉旅游码头、三江两岸靠泊点等内河港口项目建设。推进城市航站楼扩能升级,对接杭州、义乌两大机场,优化加密直达机场客运班线。基本建成“两高铁四高速”的对外立体交通网络,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80亿元(含高速公路)。(责任单位:县交运局、县发改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林水局)

2.推动融杭交通通勤化。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构建融杭高效的轨道交通网络,全面接入杭州高铁枢纽,完善桐庐东站作为杭州西站的备用始发站功能,做好公共交通接驳与停车场站建设。开展综合交通深度融杭工程,用好用足高速公路通行费补贴,分层分步推进融杭快速路、高铁通勤专列等举措,加速推动桐庐全域融杭、同城化发展。(责任单位:县交运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

3.推动现代交通便捷化。

围绕构建县域30分钟交通圈,研究推进S310奉化至桐庐公路窄溪至麻蓬段改建工程县城连接线工程、S219罗布场至七坑段改建、S218凤川至新合改建工程,总体形成“两纵四横”的普通国省道格局。持续完善城市道路网建设,推进城南路、金中路、白云源路、云栖路等断头路打通。利用站前路、疏港公路至春江东路,构建主城区至桐庐站、桐庐东站快速通道。到2027年,县城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依托高铁站、客运枢纽等,分级打造景区城镇旅游集散体系,推进景区城旅游公交专线开通运营,构建主客共享的现代交通网络。(责任单位:县交运局、县发改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

(四)实施基础设施补短强优行动。

1.加快完善水利水务网。

以富春江、分水江两江综合治理为重点,提升加固两江堤防、治理修复沿岸生态环境、完善沿江排涝体系,实施山塘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以美丽河湖建设为重点,开展小流域水系治理,提升全域河道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文化。建成县城第二水厂,提升农村供水水源地保障能力,推进城乡同质安全饮水,探索符合生态文明发展导向的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市政用水分质供水体系。加快江南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扩容。以洋洲片区、高铁站片区为重点,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7年,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责任单位:县林水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健局)

2.持续优化绿色能源网。

积极适应“双碳”新形势,以快递物流、循环经济、旅游、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工作为重点,着力构建省级低碳试点县、低碳试点乡镇(富春江)以及社区低碳零碳试点等多层级零碳低碳试点体系。深入实施能源革命,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发展,重点实施桐庐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发展,及新能源充电桩下乡、光储充一体等项目建设,强化能源供给多样化,构建形成新型绿色能源体系。推动供电公司主动与各项目建设企业对接,科学系统谋划电网发展规划。加快中心城区路面电网和通信网架空线入地。完善燃气储气设施和燃气管网,优化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局域供气网络。构建布局合理、智能开放、快慢互补、经济便捷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实现车桩比不超过3:1,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到2027年,县城区域用电负载进一步平衡,城镇居民天然气气化率达50%。(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供电公司)

3.超前布局数字信息网。

优化提升5G基站、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布局,推进中国移动5G覆盖工程,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开展老旧小区、工业园区等光网改造升级。加快IPv6规模部署,构建网络能力覆盖全面、支撑业务丰富、流程完整的下一代互联网络。依托“三通一达”项目引进,全面推进面向车联网、无人驾驶、快递无人配送等新技术新装备的专用试验场地建设,促进相关技术产品的试验验证和成果应用。到2027年,累计建设5G基站1600个。(责任单位:县数管局、县经信局、各乡镇街道、开发区管委会)

4.全面筑牢安全保障网。

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快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推进城镇山体空间、城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施“平急两用”设施建设工程,提升城市平战结合能力和人防建设水平。到2027年,规模以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率达到100%,完成5000张“平急两用”床位建设。(责任单位:县应急管理局、县经信局、县住建局、县发改局、县消防救援大队)

(五)实施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行动。

1.全面提升“学在桐庐”。

实施新一轮校园布局规划,加快杭州学军中学桐庐学校、华师桐庐学校二期、新城中心学校、新城幼儿园、健康城中心学校等校园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办学条件。制定《桐庐发展学前教育第四轮行动计划》,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扩大省一级幼儿园、二级幼儿园覆盖面。持续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高教育质量提升等工程,深化长三角名校集团化办学和义务教育教共体建设,推动普通高中分类办学改革,打造覆盖幼儿园至高中的全学段高品质教育体系。谋划打造浙江现代职教城,推进杭州技师学院扩建、县职业技术学校园林基地、影视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到2027年,普惠性、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均达到95%以上,实现省等级幼儿园与义务教育标准化中小学校全覆盖,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均衡县。(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发改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

2.深入推进“健康桐庐”。

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高质量推进市一医院桐庐新院区、第二人民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力争县第一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全面推进杭州市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和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构建共富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促进综合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积极促进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形成投保率与赔付率的协调平衡。到2027年,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县域就诊率达88.98%以上,家庭签约医生覆盖率达55%。(责任单位:县卫健局、县发改局、县医保局)

3.大力推动“美好人居”。

优化美好人居等政策,加快雁栖国际人才公社、岩桥人才公寓建设,高品质推进大奇山学军东侧区块、金东区块、浮桥埠区块等重点区块的低密度住宅开发,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体系,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有宜居。开展人才共有产权保障住房配售试点,持续完善共有产权保障住房政策,有效增加共有产权保障住房供应。大力开展建设工程创优活动,推广“安心收房”应用场景。进一步发挥分水镇租购同权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加快在县城特定区域落实。到2027年,公租房在保家庭达到0.15万户以上。(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卫健局、县人社局)

4.加快实现“全龄友好”。

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推动公办养老机构采取委托运营或公建民营模式,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网络。推进“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探索新型康养联合体,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城市社区适老化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根据区域范围内服务对象数量,提高幼儿园托班设置率。继续推进杭州市个人养老金先行试点,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探索推广嵌入式办托模式,支持有条件的社区、产业园区、企业通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增建设施、改造利用既有建筑植入功能等方式,加快补齐托育服务设施短板。到2027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0%,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28人,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以上、“杭州市老年友好型社区”5个以上,实现普惠托育和示范型婴幼儿成长驿站街道全覆盖。(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医保局、县卫健局、县人社局、县住建局)

(六)实施城市风貌整治美化行动。

1.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推动富春山水、名人名家和特色文化元素植入城市建设领域,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建设春江艺术广场、通达大道等一批标杆性项目,推进桐庐老牌酒店提档升级,利用酒店公寓、闲置住房打造一批城市民宿,构建多元化度假产品体系。建设商业水街、音乐街、文化街等一批特色街区,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非遗工艺品,常态化打造文旅市集品牌。支持图书馆、实体书店、咖啡书屋等多功能时尚创新空间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创建浙江省5A级景区城。实施城镇社区改造提升工程,以未来社区理念系统推进江北老城有机更新,加快开元街、洋塘区块等老旧小区改造,及梅林社区、上杭社区、翰林社区、凤来社区等省级未来社区建设,基于15分钟生活圈配置要求,每个街道打造一个街道级邻里中心或工业邻里中心,持续提升县城公共服务能级。重点推进铁路桐庐东站站城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富春江影视基地项目,建设产学研旅居一体化新城。系统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行动。到2027年,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不少于79个,未来社区累计建设17个、覆盖45%城镇社区。(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发改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文广旅体局、桐君街道、城南街道、旧县街道、凤川街道、江南镇)

2.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深化“无废细胞”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工业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垃圾焚烧厂重建、循环产业园(二期)等固废综合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培育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提升一般工业固废焚烧处置能力。强化生活垃圾治理攻坚,加快配套分类运输系统和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回收网络布局,建成以回收站点、回收处置中心、回收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再生资源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回收利用市场化。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实现塑料污染的有效控制。高质量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对镇街内的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类、生活小区类和其他类三大建设单元开展全面系统的提质增效工作,运维和排水许可证办理。到2027年,全力打造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文明示范县,实现城区垃圾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88%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1%以上。(责任单位: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住建局、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发改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建发集团)

3.持续夯实城市生态基底。

积极融入杭州,全面提高园林绿化各类指标,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推进园林绿化生态工程与惠民工程建设,加大综合公园与社区公园的建设,提高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公园均等化服务水平,打响“桐庐园林”品牌。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全面提升县域水质,确保省控以上水质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质。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实施VOCs源头替代,实现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到2027年,实现市控以上断面地表水Ⅱ类以上水体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5%,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责任单位:县住建局、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林水局)

4.加快构建城市绿道体系。

谋划大奇山、桐君山“山体绿道”建设,结合美丽林相改造,增设运动体验、亲子游乐、观景休闲区、研学旅游等多元化服务配套设施,高标准打造观景平台、观湖栈道等景观节点。开展富春绿道、沿分水江绿道3.0提升改造工程,加强绿道与公共交通、居住区、重要公共节点及城市开放空间的衔接,提升绿道的可达性和使用效率。引导慢行交通有机融入城市,合理保障慢行系统路权,定期组织“无车日”活动,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到2027年,县城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以上。(责任单位:县文广旅体局、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

(七)实施历史文化传承弘扬行动。

1.打造文体服务新地标。

匠心打造文化地标,谋划推进开元街特色文化街区、富春·窄溪渡综合体等项目,积极深化钓台书院文化平台建设,完善“一馆三故居”设施功能。高标准改造提升严子陵钓台、桐君山,以桐庐的根脉和文脉为切入点,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旅游体验,建设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打造浙江“大花园”耀眼明珠。优化公共文化空间布局,加快“书香桐庐建设”,建强“礼堂、家园、书房”等文化矩阵,完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构建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丰富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应用场景。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和嵌入式体育设施建设,谋划桐庐县全民健身中心,推动“一场两馆”及体育公园建设,深化学校体育场地(馆)向社会开放,打造群众身边的“10分钟健身圈”。到2027年,招引亿元以上文旅项目3个以上,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25平方米以上。(责任单位:县文广旅体局、县发改局)

2.弘扬传统文化新内涵。

高水平建设钱塘江诗路(富春山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富春江文化艺术大走廊,推进药祖文化、隐逸文化、诗词文化、宋韵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转化、创新发展,打造钱塘江诗路精华段。加强桐庐剪纸、桐君传统中药、越剧等非遗传承发展,突出生产性保护和文旅融合。持续放大亚运会举办的综合效益,逐步打造成全国颇具影响力的马术赛事中心和马术文化发展新高地。到2027年,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作用彰显,社会新风尚更加鲜明。(责任单位:县文广旅体局、县发改局)

3.塑造文明社会新风尚。

开展创新理论武装行动,实施理论学习提质计划、宣讲宣传提能计划、研究阐释提效计划,迭代升级“新村夜话”载体,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实践转化。开展“美在桐庐”建设行动,一体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营造“暖城”文明风尚,健全完善精准触达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打造“最美”群像,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结庐者等文明典型事迹深入人心,打造“结庐在桐庐”城市名片。构建全域化常态化文明创建体系,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质量走在全省前列。(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

(八)实施城乡发展联动融合行动。

1.推动城乡设施互联。

加强桐庐全域道路提升,加快完善建设城乡交通网络,推进村道、乡道接入县域、区域交通体系,实现农民进城下乡便捷化,到2027年,农村四好公路通车率达100%。提升农村供水水源地保障能力,完善燃气储气设施和燃气管网、优化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局域供气网络,加快建成现代化城乡电网系统。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完成分水镇、百江镇、江南镇等6个乡镇转运中心和90个村级快递驿站建设。(责任单位:县交运局、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水局、县邮政管理局、各乡镇街道)

2.推动城乡要素互通。

结合新一轮县乡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在分水片探索“优地优居”改革,研究出台《关于支持分水片区农村人口集聚发展的七条意见》,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提供机制,健全随迁子女入学入园政策和住房保障制度,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城和重点乡镇地区落户。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两进两回”,深化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国家试点,优化乡贤回归、人才引进政策,更好链接资本、技术、产业等发展资源。建立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服务、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信贷投放,发展农业保险,促进城乡资本自由流动。到2027年,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至1.56以内。(责任单位: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委人才办、各乡镇街道)

3.推动城乡服务共享。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服务农村功能,系统营造三级生活圈。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推行县级医院通过派驻、巡诊、轮岗等方式,支持乡镇卫生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国家卫生乡镇全覆盖达到100%。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乡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行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采取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等措施提高校际均衡水平。积极推动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家园),建立一批示范性培训、体验基地和培训品牌项目。到2027年,品质化打造一批中心村生活圈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善基本配套。(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发改局、县委宣传部)

4.推动和美乡村建设。

全域化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打造和美乡村精品示范线,推动村庄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重点建设6大“千万工程”示范片区。以亲子微度假为核心定位,以乐园集群为项目特色,通过整村运营整体打造梅蓉富春山居“黄金左岸”;以古建筑保护与开发为核心,梳理展示古澳文化,升级拓展“百匠艺术”品牌,提升打造江南古村落景区;以马术中心为核心,依托大体量的旅游风景区资源,打造以马为主题的仙境瑶琳特色乡村休闲区;以省级度假区创建为目标,以全域一体化运营为手段,推动民宿与农业、文创、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打造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持续深挖民族文化、快递文化、诗歌文化优势,集中打造集畲乡秘境、甜园钟山、向往旧县为一体的“两山”农旅融合样板区;加快龙潭板块开发,联动百江农业康养、合村运动休闲产业发展,形成西部宜居宜业示范区。试点开展村庄“微改造、精提升”,提升乡村建筑风貌和设计美感。持续深化空心村整治、农村线杆整理、建筑风貌提升等专项行动,刷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和美水平。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通过职业经理人、强村公司等模式,开展乡村市场化运营,提升乡村市场价值,催生美丽资源新动能。到2027年,高质量打造15个美丽经济协同发展示范村,10个未来乡村。(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文广旅体局)

5.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积极融入“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建设,打造水岸互动精品线路。实施“造月”“摘星”行动,加快推进瑶琳仙境、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梅蓉黄金左岸、垂云通天河等景区改造提升,积极争创省级度假区,全面构建以富春江、分水江为轴线,以富春山居游片区、瑶琳仙境大景区、天溪湖微度假区为特色的“两轴三区”桐庐旅游新格局。积极招引国际IP主题乐园等项目,引进高能级商业配套,培育夜间经济、体验消费等新业态,招引音乐节、沉浸式剧场、微短剧等文旅演艺,推进剧本杀、电竞等“文娱+”新业态发展,培育文旅消费新增长点。精心培育诗乡画城、药祖圣地、富春山居三张文旅金名片,提升富春山居・诗路文化带建设。(责任单位:县文广旅体局、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

三、保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负责统筹协调、明确规定工作、晾晒督评情况、协调重大问题、编制动态简报。根据本方案中的八大行动为重点任务,以部门为单位形成各自领域试点建设工作责任清单,细化分解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抓好责任分工和工作落实,建立表格化、清单化、项目化管理机制,实行“一个专项、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

(二)加强规划引领。

坚持全县一盘棋,突出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地位,编制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合理、衔接统一的城市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科学布局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专项规划,确保建成区范围内路网、电力、供水、燃气、能源、排污等基础设施“一张图”。加强东站站前区块、洋洲区块、青山区块规划研究,加快岩桥产业区块、高铁站南产业区块等产业园区规划编制。

(三)加强要素保障。

积极探索跨乡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丰富实施路径,健全规划管控与土地利用管理机制,完善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机制,健全土地产权调整机制、利益平衡机制,探索区域间开发权转移制度创新。积极向农发行、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申请城镇化专项信贷支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做好市级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争取,做实项目储备。

(四)加强考核激励。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在试点期内每年制定城镇化建设量化目标,并落实分解到有关镇街、部门和平台,列入对各单位的年度考核体系,实行定期通报、定期考核制度。密切跟踪重大改革、重大项目推进情况,精准开展绩效考核,加强对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督导和结果评估。

桐庐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指标表

序号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2023年

2025年

2027年

1

人口集聚

★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1

72

73

2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个)

10000

30000

50000

3

★35周岁以下青年人才引进数

4500

13500

22500

4

项目

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重点项目累计数(个)

25

48

60

5

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亿元)

173

312

382

6

产业平台带动能力

平台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万元/亩)

35

36

37

7

平台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万元/亩)

155

160

165

8

*低效工业用地整治(亩)

600

500

500

9

★平台年均工业用地出让和标准地打造面积

540、900

600、900

600、900

10

★规上工业总产值

581

800

1000

11

★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上比重

85

86

87

12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65

2.89

3.2

13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4

17

20

14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乡镇到县城30分钟交通圈覆盖率(%)

70

80

≥80

15

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的建成区面积比例(%)

18

30

38

16

城镇居民天然气气化率(%)

38

43

50

17

*累计建设5G基站数(个)

1270

1500

1600

18

★新增“平急两用”设施建设床位数

400

1500

5000

19

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县域内融合型、共建型模式的教共体占比(%)

≥90

≥90

≥90

20

县域就诊率(%)

84.98

86.98

88.98

21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63

65

70

22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4.3

4.5

4.7

23

*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

≥90

≥90

≥90

24

★普惠性幼儿园占比

91.2%

93%

95%

25

★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

2.5

3.5

4.5

26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88.8

90

92

27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

84

85

88

28

污水集中处理率(%)

95.06

95.08

95.1

29

无废城市建设覆盖率(%)

/

100

/

30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5

95

95

注:①*指标共4个,为杭州市特色指标;

②★指标共11个,为桐庐县自设指标;

③其他指标共15个,为《浙江省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市化建设实施意见》所列指标;

④“无废城市建设覆盖率(%)”在2025年杭州全市建成“无废城市”后,桐庐县同步达标。

桐庐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桐庐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