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本 幸福“桐”行 |
||||||||
|
||||||||
|
||||||||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新医院新学校相继建成,教育医疗资源更均衡;老旧小区有了电梯,上下楼轻松便捷;桐庐和睦老年公寓承接县社会福利中心,开启“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新模式……一件件、一桩桩民生实事相继落地,托起稳稳的幸福。 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桐庐坚持人民至上,紧盯群众对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期盼,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深化“抓源促治、强基固本”行动,桐庐百姓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公共服务持续提升 去年,67岁的徐大伯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完成了手术,从检查至出院,仅仅用时7天,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令他倍感温暖与舒心。 过去一年,桐庐民生领域的喜事可谓是“一件接着一件”。杭州学军中学桐庐学校正式开学,桐庐学生与杭州学子实现共住共学。紧接着,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完成迁建,桐庐百姓迎来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关心关注的重点也会有所变化。结合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桐庐锚定打造“杭州西部区县(市)公共服务优质提升工程标杆地”目标,不断拓展实事领域、丰富实事内容,努力提高为民办实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紧紧抓住杭州市西部补短机遇,顺应民生关切点由数量向质量、传统向新型、物质向精神转变的新趋势,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优质提升工程,持续优化教育、卫生、养老、生态等公共产品供给。 拧开龙头,温暖的水流清澈流淌,学生冬日洗手不再寒冷。今年,我县深入实施“温暖掌心”工程。利用寒假时间,全县67所公办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后勤管理人员迅速行动,共安装热水器、小厨宝等设备1500余套,实现了全县校园暖水洗手全覆盖。 点滴“微小事”,汇聚“大幸福”,随着公共服务的逐步提升,桐庐百姓的生活正从幸福走向更幸福。 就业创业更有保障 在凤川街道西庄村,一株株长势正旺的浙贝母,已然成为村民致富的“金草”。西庄村村委与杭州桐阁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为农户提供种植指导、技术培训,并以市场价统一收购,让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就业稳,民心安。作为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源,就业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多年来,桐庐持续深化“扩中”“提低”改革,完善“乡贤+工坊+农户”联结机制,在推动新合索面、阳山畈蜜桃等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为更多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与增收渠道。 去年6月,我县启动2024年大学生就业服务季活动,同步举办青年人才留桐融桐专场招聘会,搭起青年就业创业的优质平台。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我县致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县域,通过实施就业共富工程、加大青年人才引进力度等举措,不断提升县域就业创业环境。过去一年,新引进35岁以下青年大学生10099人。 拥有一技之长,才能把握更多就业机会。去年年初,我县拟定了《“技能共富”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涵盖百余个职业培训课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既有契合我县产业特色的技能培训,也有符合时代发展特色的培训。2024年,我县已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2813人次,新增技能人才5415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154人。 文化惠民成果共享 在江南镇深澳村,有一条200米长的老街,入驻着60多家非遗文创店铺,体现着宋韵文化、农耕文化、时节文化、水系文化、姓氏文化等内涵,常举办文艺演出、非遗体验、民俗表演等活动,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这里便是“深澳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桐庐坚持以文惠民,过去一年,全县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2处,邻里阅读空间8个、乡村博物馆2家、城市书房和文化驿站各1个,严子陵钓台提升改造工程入选全省文化基因激活培育项目,新增省级群众身边健身设施3处。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门就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感受“家门口的美好生活”。 桐庐之夜·第33届浙江电视“牡丹奖”颁奖盛典、第三届富春江诗歌节……一项项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为全县百姓送上了一场又一场的文化盛宴。令人欣喜的是,我县文艺人才队伍正逐步壮大。 2024年,我县共有133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大赛中获奖或入展,其中有 27人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或入展;新增国家级会员20名;10个文艺家协(学)会圆满完成换届或组建工作。 随着一项项民生实事项目落地,一条条就业帮扶政策兑现,一场场文化盛宴上演,桐庐百姓的幸福生活更加触手可及、清晰可见。 (记者 陈艺琨) (记者 陈艺琨)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