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M004/2025-113983 发布机构县教育局 发布日期2025-05-16 10:05:58
统一编号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效力
文件编号 关联文件
关于印发《桐庐县关于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共体”办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访问次数:

县人社局、县委编办、县财政局、县数管局,各相关乡镇街道、开发区,各相关学校:

现将《桐庐县关于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共体”办学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桐庐县教育局                  桐庐县改革促进中心

(桐庐县发展研究中心)

2025年4月15日

桐庐县关于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共体”办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助力我县打造杭州西部区、县(市)公共服务优质提升工程标杆地,根据省市教育改革推进要求和县委全会工作部署,现就推进我县公办普通中小学“教共体”办学改革,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双百”攻坚行动部署要求,聚焦促进教育持续优质均衡发展,以深化推进中小学教共体办学改革为着力点,积极有序推进县域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共享和均衡布局,进一步构建一体化办学体系,形成更高质量覆盖城乡、中小学各学段的教育共同体,促进乡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发展水平更趋均衡,县内学校与市区学校办学质量进一步接近,为县域营商环境最优县建设提供更强支撑,持续推动我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工作目标

在1.0版协作型教共体、2.0版共建型教共体办学改革基础上,着力推进更加紧密的3.0版融合型教共体(集团化)办学改革,深化推进跨地区教共体(集团化)建设。

2025年目标:新增教共体20个,其中新建覆盖县域所有城乡公办初中的融合型教共体4个,新增跨区域义务教育城乡教共体16个。深化跨地区教共体(集团化)办学,着重加大桐庐中学与杭州二中、叶浅予建兰学校与杭州建兰中学等市县集团化办学合作力度;推进桐庐中学和学军中学桐庐学校“两校打造”,放大学军中学桐庐学校办学效应;推进已有县域融合型教共体(集团化)办学加快成势。

到2027年:新建覆盖县域城乡公办小学融合型教共体,义务段学校融合型教共体办学体制机制健全,教共体融合办学趋于成熟,优质均衡发展成效更加凸显,教育质量居西部区县前列。桐庐中学与杭州二中、叶浅予建兰与杭州建兰中学等跨区域集团校深度合作机制常态运行;桐庐中学与学军中学桐庐学校两所优高教共体初步形成,优质学位供给逐年提升,办成省内两所知名优质高中;桐庐中学力争创成省级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校”。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县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改革

1.新建义务教育段城乡3.0版融合型教共体

在完善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学校2.0版共建型教共体运行机制基础上,于2025年、2026年分别推进县域公办初中、公办小学城乡之间3.0版融合型教共体办学模式改革全覆盖,构建“组织架构、师资配备、教科研学、教育装备、评价考核”等“五位一体化”教共体办学体系。(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委编办、县财政局、县数管局,相关乡镇街道、开发区)

(1)均衡式组建。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新建县域义务段公办中小学融合型教共体。各教共体均由一所城区或中心镇学校与几所乡镇学校组合形成,融合开展同步化办学;各教共体在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师资配备等方面总体趋于均衡。

(2)理事会管理。融合型教共体各成员校法人单设,采用理事会模式管理,理事会成员由教共体各成员校主要负责人共同担任,按理事会章程运行。选优配强教共体管理团队,聘任理事长担任教共体总校长,分批组织总校长赴杭城名校挂职锻炼,提升管理水平。总校长负责牵头抓总,做好教共体各成员校日常管理。

(3)融合化发展。赋予融合型教共体相应的人事权、财务权、资源调配权等,包括副校级干部选任、教师交流、教师岗位聘任统筹、经费预算、资产设备调配等。优化数字化管理,提升成员校间协同发展效能。在成员校间组织开展管理共商、师资流动或共享、资源流转、学生互访等活动,构建起“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的管理模式,营造一体化发展格局。

2.迭代升级现有融合型教共体(集团)

进一步完善机制,迭代学府小学教育集团、分水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瑶琳小学一校三区三个融合型教共体,在“师资同盘、教学同步、培训同频、文化同系、考核一体”上不断深化,教共体融合办学加快成势。(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委编办,城南街道、分水镇、瑶琳镇)

(1)队伍建设一体化。充分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构建党建统领教共体建设工作格局,加强党组织统一领导、实现党建一体化。发挥教共体党组织党管干部、人才作用,统一领导教师培训、培养、考核评价,教共体内副校级干部、名优教师、普通教师跨校区无障碍调配,每年教师流动达到10%以上;新教师实行统一招聘、统一培养、统一安排。

(2)教育管理一体化。实行大学区统筹招生框架下的各校区学区可相对独立的入学机制,保持招生入学相对稳定,同时兼顾教共体内校区生源适度微调。教育设施设备无障碍统筹调配,办学经费适度统筹。一体化开展教学研讨、校本教研,多渠道开展教共体内学生研学实践、互助交流等活动,推进师生活动更趋融合。

(3)评价考核一体化。优化完善教共体捆绑制考核机制,对各校区办学考核,教共体整体与各校区教育质量考核占比自2025年起从“二八制”分三年走向“五五制”,推动实现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加速走向一体化。

(二)深化跨区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改革

抢抓“融杭接廊18分钟”等契机,进一步扩大跨区域教共体规模。聚焦“两所优高”打造和助推未来城营商环境优化,深化桐庐中学与杭州二中、学军中学桐庐学校合作以及叶浅予建兰学校与杭州建兰中学集团化办学。

1.跨区域教共体办学扩面提质

抢抓“融杭接廊18分钟”,在义务教育段新增组建跨区域协作型教共体16个,实现我县义务段公办学校跨区域协作型教共体全覆盖,深化协作效果。响应杭甬“双城记”打造,探索跨地市协作型教共体组建。(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委编办、县财政局,相关乡镇街道、开发区)

(1)师资共培。市区支援校每年选派25-30名学科骨干教师到受援校三年支教,各支援校在受援校建立名师乡村工作室3-5个,每个工作室安排至少3名本地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广泛开展线上线下传授指导活动。受援校每年派出3-5名骨干教师、中层干部赴支援校短期跟岗锻炼。

(2)教学共研。广泛搭建双方教学研讨交流平台,开展教学共研活动。邀请支援校学科名师在受援校开设线下示范课、观摩课;利用线上同步课堂,各学科组织开展线上课堂教学研磨;深化教研组、备课组线上线下集体教研、网络研修,组织学科组教学展示活动。

(3)资源共享。共建共享校本课程、课后服务拓展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丰富资源。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共享校内外教育、实践、研学资源。

2.跨区域集团化办学融合拓展

着力推进桐庐中学与杭州二中、叶浅予建兰学校与杭州建兰中学等跨区域集团化办学深度融合,同步推动桐庐中学与学军中学桐庐学校两校合作,逐步打造县域优质高中教共体,不断拓展放大杭城名校出“市”入“县”效应。(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委编办、县财政局,城南街道、开发区)

(1)优化师资共培机制。在跨区域集团化办学桐庐成员校设立“总校长工作室”“竞赛教练或学科名师工作室”7个以上,充分发挥其造血功能,通过名校长、名师在桐集团化成员学校的浸润式带动辐射,促进我县学校干部、师资快速成长。建立师资交流培养机制,我县成员校每年选派2-3名管理干部、学科骨干赴杭城集团本部学校开展短期挂职学习培养,杭州集团本部学校每年选派2-3名学科名师定期到桐跟班听课指导、开设讲座等。

(2)拓宽教学共研平台。集团校每年共同组织开展1-2次联合教育教学管理研讨会,每年开展线上线下学科教研活动3-4次;每年定期开展高考、中考等信息交流研讨会,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桐庐中学与学军中学桐庐学校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拓宽双方师资在人才选拔培养、课程建设等领域合作交流平台。

(3)建立学生共育机制。设立朝阳书院联合教学班,共同培养拔尖创新学子,并由集团本部派出导师开展竞赛苗子选拔、培养,每年选拔3-5名拔尖苗子送往集团本部参加集中学习、学科竞赛系统培养。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教共体办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县教育局负责牵头全县教共体办学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强化工作协同。县教育局要统筹好内部各条线、科室和学校力量,系统谋划、协同发力,完善机制,强化指导督促和考核激励,一体化有序推进教共体办学改革的各项工作落地落细。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开发区)要根据职责,大力支持和保障教共体办学改革工作有序顺利推进。

(三)强化总结宣传。根据桐庐县教共体改革工作实际,及时总结建设成果与区域特色亮点,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桐庐教育高质量发展特色化经验成果。积极开展教共体办学改革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各类媒体资源,提升公众认知度和体验感,凝聚社会共识,营造“优质均衡,教育共富”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