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珠山馒头

  发布日期: 2025- 05- 1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江南镇
发布日期: 2025- 05- 1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江南镇



珠山馒头通常指桐庐县江南镇珠山村的酒酿馒头。因馒头具有特有的松软与韧性的手感,酒香与稍甜的口感,在坊间口碑极佳,成为桐庐的特色美食。

为追溯珠山馒头的传承发展历史,笔者于近期特意走访了当年珠山馒头师傅们的后人,倾听他们讲述珠山馒头的发展史。

桐庐南乡,较大村庄有好几个,珠山也算得上是其中之一。一直以来,珠山村从不缺能工巧匠脑袋活络的人,他们吃得了苦,动得了脑,担得了责,在谋生的道路上,往往先人一步。在珠山馒头这件事上,理当首谈的是袁振椿老前辈。袁振椿(1913-1992),小名,小丈,七岁时就到离家十里开外的窄溪街上一家商号叫“仙基里”的店铺学手艺。“仙基里”是个以食品制作为主业的大店铺,主营豆腐制品、馒头、索面等,自产自销,生意相当不错。尤其是店铺里的“佛堂馒头”,很受当地人和过往客商们的喜爱,都说这“佛堂馒头”闻着有酒香麦香,吃着有韧劲柔劲,捏着有松软适度的弹性。对于“佛堂馒头”这一名称来历,坊间有一传说。“仙基里”商号掌柜是个外来人,老家在婺州地区义乌县的佛堂街上,当年为谋求发展,带着上好的做豆腐与馒头手艺外出闯荡。经浦江翻越杨家岭这条古之通商驿道,来到了窄溪这个当年水运埠头落脚,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有了自己的商号。他虽身在异乡,但家乡情结依然浓烈,便将口碑响当当的自家馒头,取名为“佛堂馒头”,一则用来寄托思乡之情,二则用来广扬故乡名声。原本在店铺里专门做卖豆制品生意的袁振椿,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想跟掌柜学做馒头的念头潜滋暗长起来,只惜年纪尚小,体力不够,掌柜也答应他,让他安心,待他年长一些,一定悉数教他。到他一十三岁那年,掌柜兑现了承诺,让他正式入行专门学做馒头。人说,学习心有所向的事,其收效的效率是翻倍的。袁老前辈本就聪明好学,又加之事前若有得空闲,又碰巧掌柜在做馒头的时候,他更不会站在一边闲看,而是乐意做个帮手,乖巧得很,讨得老板和老板娘的特别喜欢,相关的手艺也趁机学了个七七八八。待他正式完全进入做馒头行当的时候,掌柜又耐心仔细的言传身教,诀窍、时机、火候,口口相授,闻、触、捏、看、切、盘、撸、扚、搓,这些个做馒头所需的手势动作,一一过关,烂熟于心手。袁老前辈深深感谢师傅师娘的贴心教诲,尽心尽力,成了商号里的主帮手,成了做馒头的好师傅,并在“仙基里”一待就待到了二十岁。之后,他回到珠山家里,便开启了自做馒头的行当。因为货真价实,深受乡邻喜欢,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村里不乏动脑动手之人,见此生意生财,就相继前往窄溪“仙基里”拜师学技,珠山吴家的吴怀正、吴锦安,珠山王家的王樟瀛、王金有,珠山华家的华五宝等人,都是从那开始,先后拜“仙基里”老板为师,学成回村开起馒头作坊。自此“珠山馒头”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响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