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M005/2025-112950 发布机构县科技局 发布日期2025-02-26 15:59:29
统一编号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效力
文件编号 关联文件
桐庐县科学技术局2024年度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访问次数:

2024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五届六次全会精神,全县深入实施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核心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为奋力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澎湃动能。

一、最新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情况

最新公布,我县创新指数从全省第45位跃升至30位,创新指数进步位次居全省第24位。5项领域指数中科技投入指数进步排名第3,转型升级指数排名第4。

25项指标中,全省排名前三十有10项,如人均科研机构仪器设备原值居第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第7,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占企业就业人员比重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均居第10;提升度全省排名前三十有11项,如人均科研机构仪器设备原值居第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第5等。  

二、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强聚合,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深化实施《桐庐县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1-9月,创新深化及“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指标7项,完成值排名全市前五的有3项,增速排名全市前四的有4项;市对县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重点指标8项,完成值排名全市前五的有2项,增速排名全市前二的有2项。

(二)育主体,高质量发展根基更加扎实。持续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新培育申报省科小企业66家。开展国高规范提质专项行动,推荐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1家,通过省厅专家评审129家。预计全县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4家。推动“高新企业规上化、规上企业高新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59.8%,规上工业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44.1%。开展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库征集。完成桐庐县第二届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换届大会。

(三)重研发,核心技术攻关不断突破。锚定R&D占比提升目标,持续实施研发投入提升攻坚行动。实行“正向激励+反向倒逼”,深化实施企业“两清零一提升”升级版,优化研发经费财政奖补与研发投入占比挂钩,突出研发增量补助,持续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和研发机构建设覆盖率,提升研发总量与占比。组织120余家企业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清零”专题培训,指导企业研发体系建设。实施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项目4项,新申报4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实施市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2项目,新申报1项。

(四)建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更加聚焦。围绕产业需求,打造以用为导向的创新平台,实现提档升级。已打造视觉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一重点产业一高校科研院所一高能级研发平台”创新链条,梯度推进“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体系建设,支持省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行业龙头企业省级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全覆盖”。推荐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推荐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新认定市级研发中心15家。引导企业到创新资源集聚的高校院所周边创建飞地研发中心,破解我县创新基础薄弱困局。持续推进磁性材料中试平台建设。

(五)融双链,创新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1个,组织校企对接活动12次,实施产学研项目41个。第八届磁性材料与器件大会顺利在桐庐召开,吸引5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企业开展课题交流。组织企业赴余杭杭转中心、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天目山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开展融杭接廊资源对接,寻求合作契机。1-11月,完成技术交易额8亿元。桐庐科技孵化园获得市级年度评价五星级,众创孵化平台新培育国高企2家,在孵企业81家。牵线浙江省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与县交发集团成立富庐创业投资基金。

(六)育人才,创新活力迸发更加有力。谋划实施“星耀君山”创新型人才引育行动,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新增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项目1项。推荐市领军人才项目4个,省海外工程师引进项目3个。列入市“115”引智计划项目5项,新推荐项目9项。遴选首批县科技企业首席科技官10名,县飞地研发中心吸纳县外研发人才为桐所用1000余名。1-10月,全县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24人,增幅位列全市第2。完成县高层次人才项目奖补及项目贷款贴息20项。派遣省市县科技特派员67人,其中个人科技特派员17名,团队科技特派员5个。实施并验收特派员项目32项,示范推广新品种11个,推广新品种面积1.7万亩。

三、2025年工作计划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打头阵、当头雁。为全县高质量发展“增长100”、高品质美丽“标杆100”攻坚行动提供科技支撑。力争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保持7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于面上投资增速,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以上。

(一)强化科技硬核实力,在创新高度上往“高”攀升。

一是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调整科技创新及产业政策。牵头抓总强统筹,明确目标压责任,强力推进重调度,扬长补短创亮点,实现核心晾晒指标争先进位,不断塑造创新发展新动能。二是打造县域战略科技体系。主动对接县域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构建战略科技力量矩阵,争取更多硬核科技项目、创新策源平台、实验室体系、科研院所来桐布局。三是主动承担国省市重大创新项目。引导和推动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等多元主体加强合作,共同承接国省市重大科研攻关。力争实施国省市重大科研攻关项目6项以上。

(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创新广度上向“新”而行。

一是全面夯实企业主体地位。建立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制评价管理体系,深化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对目标企业精准画像,联动相关部门开展全过程精准培育服务。升级“双倍增”和“两清零一提升”行动,推动“高新企业规上化和规上企业高新化”。实施“新雏鹰”企业培育计划,挖掘并培育一批新赛道企业。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招引,着力破解“存量挖尽、增量不足”困境。二是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引导企业融入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联合体模式,优化实验室开放、项目任务分解、人员配合调度等共投共享机制,围绕产业链重大需求开展协同攻关与联合转化。围绕141X产业体系,建立快递物流、视觉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推荐机制,建立攻关项目梯度培育库。三是全链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推进“星耀君山”创新型人才引育行动,强化人才分级分类动态管理,推动首席科技官队伍建设,完成新一轮科技特派员选派。谋划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工程,开展产学研项目全周期跟踪服务,常态化推进企业技术需求征集与高校成果对接,支持企业探索运用先用后转、先拨后补模式,加速技术需求向外对接,撬动实施产学研合作25项以上。

(三)加强资源统筹协同,在创新厚度上以“统”提能。

一是健全科技领域统筹协同机制。成立县委科技委员会,重构科技管理体系,推进“大科技”格局构建,强化创新战略规划、资源、政策等统筹力度,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组织和运行管理体系,刚性落实两个15%政策。进一步发挥县域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职能。二是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驱动。协力打通“研发-中试-应用-产业化”创新链。聚焦磁性材料、生命健康等新领域新赛道,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概念验证、中试平台等高能级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三是夯实创新平台基础。加强科技创新融杭接廊联动,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提质扩面企业研发机构,持续开展“一产业一龙头企业一研究院”建设,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省级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全覆盖”。

桐庐县科学技术局

2024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