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次数: |
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商务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春江红”·商务锋范党建品牌创建为引领,以县委巡察整改工作为契机,围绕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目标,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现将2024年特色亮点工作和2025年思路谋划汇报如下:
一、2024年度亮点工作
(一)聚焦体制改革,全员全域格局基本形成。实施“全员全域招商年”巩固提升行动,优化设立9大招引工作组,开展“5+1”招商行动。牵头“走进国企 请进桐庐”活动,对接各级国企94家次,签订合作协议21个。深化“县领导带队、一把手招商”,累计外出招商239次,获取项目信息80条。组织参加第九届珠三角产业投资洽谈会等活动5场,联合长三角市(区)企业联合会等开展招商推荐活动10余场。开展总投资123.2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市委主要领导见签,《桐庐县持续深化招大引强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聚势蓄能》专报239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全年共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百亿元制造业项目实现新突破;完成实际利用外资8367万美元。
(二)聚焦扩容升级,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发展。深入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向上争取资金3171.86万元。开展以旧换新进市集、进机关、进社区等活动8场,“桐庐味道·春江鱼宴”杭港美食交流会等“爱上桐庐”促消费活动100余场。分水武盛古街创成市级高品质步行街,“徐永庆”“王济德”“德润全”荣获“杭州市老字号”。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和“平急两用”城郊大仓项目向上争取资金2202万元。编制《桐庐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体系建设规划行动方案(2024-2028年)》,完成长江经济带督查点位整治3处,其他点位整治提升111处。开展散装汽油、电动自行车、美容美发等领域排查整治1500余家次,受理各类平台投诉710件,较去年同比下降30%。1-12月,实现社零176.71亿元,同比增长1.6%;牵头的3项GDP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其中餐饮业增速12.1%,排名全市第1位;批发业增速16%,排名全市第2位;零售业增速6.2%,排名全市第7位。
(三)聚焦助企提能,对外贸易发展起稳回升。深化“百企千人”拓市场行动,共组织动员企业出境参展233家次,出境组团12个。举办各类外贸培训7场、跨境活动10场,设立贸促原产地证打印服务点。指导艾罗能源成为我县首家取得海关AEO高级认证的企业,推动南方化工、千芝雅、胖猩猩等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1-12月,实现货物出口128.59亿元,同比下降0.6%,出口降幅不断收窄,全省排名持续前移。
(四)聚焦共同富裕,电商进农村项目成效显著。开展新电商培训21场,参训人员超1000人次,新增电商从业人员300余人。组织小红书等平台对接活动15场,推动40余家“桐庐味道”企业上线东方甄选等平台直播带货。稻香鸭田共富工坊、绣美横村共富工坊入选省级优秀共富工坊典型案例,杜预村党总支书记姚兴军入选“2024全国农村直播电商优秀案例”,“与我桐行”团队获省级直播大赛第三名。“秀美山水间 农村电商闯出致富新天地”文章在浙江日报专版报道。
(五)聚焦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推动粮食储备有序轮换,按要求落实粮油、冻猪肉、应急物资等各项储备任务。目前县级储粮30552吨,占储备规模100.17%。建立粮农之家、网格员结对共商机制,添置除杂输送设施设备,提升收购效率。安装信息化大屏,全流程动态展示检验进度,以阳光质检闭环监管加速县域“智慧粮库”建设。压实粮食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实现售粮、承运、客户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商务领域机遇与挑战共存。招商方面:中央规范地方招商行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改变了招商工作的底层逻辑,重点从“内卷式”竞争向“优服务”转变。社零方面:在2024年大规模以旧换新政策支撑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力,又稳定了市场预期。但我县消费信心偏弱、场景支撑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出口方面:当前国际环境波动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新一届政府加征关税政策,将对我县外向型经济将带来巨大冲击。
2025年,县商务局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委全会精神,在筑牢商贸领域安全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守牢消费基本盘,做优招商新模式,拓展外贸新路径,驱动“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助推“双百”攻坚加快成势,助力“两高”目标加速落地,献礼建县1800周年。力争全年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6个,其中10亿元以上6个、50亿元以上1个,开展“走进国企、请进桐庐”集中签约2批次以上,签约项目20个以上;实现社零增长4%,外贸出口争取全省排名进位。
(一)推进精准招商“两手抓”“两手硬”
一手抓统筹。一是优化体制机制。完善“1238”联合作战招商模式(1为县招商工作联席会议,2为开发区和镇街两大招商平台,3为三家产业发展公司,8为八大产业招引指导组),形成由县招商工作联席会议“抓总”、开发区及镇街“主战”、3大招商公司“保障”、各产业招引指导组“联动”的招商格局。二是强化政策集成。在用足上级招商政策基础上,依托全县产业政策修订契机,锻长补短优化政策体系,以完善的政策配套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投资。三是注重系统推进。线上,用好招商数字化管理系统,对项目盯引、落地、达产、运营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数据集成;线下,严格落实三级研判把关机制,定期开展重大招商项目联合督查,确保履约高效推进。
一手抓赋能。一是强化基金招商。探索建立“基金+基地+产业”的集市场优势和政府资源为一体的新模式,通过政府基金、国企参股、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靶向引育新质生产力、战略方向和政策方向的产业项目。借助市级招投联动机制,常态化对接杭实集团、杭州资本等产业基金,为重大项目落地保驾护航。二是强化场景招商。聚焦“141X”产业赛道,紧盯智能物联、低空经济、无人车领域,探索开放应用场景,形成独有招商优势。用好江南镇新质生产力产业园、横村镇食品产业园资源,开展要素招商、链式招商,推动产业链企业集聚发展。三是强化招商提能。针对“141X”产业赛道,利用中青年班、干部教育培训班等,按照“小短精特”思路,开设理论+实务、授课+互动、体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招商工作聚势赋能。
(二)做好消费促进“三篇文章”
做好政策支撑文章。一是谋划好县级政策。优化调整“8+4”政策体系中促消费条款,在县级服务业政策中突出对连锁经营、集中收银、商贸服务业提升改造等方面引导,强化政策支撑。二是承接好市级政策。做好《杭州市大力提振消费 打造“赛会之城·购物天堂”三年行动计划》及实施细则的全面承接,在用好上级资金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贸,发展消费模式,激发市场活力。三是落实好项目资金。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重点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引导商业资源下沉社区。用好现代商贸流通试点项目、平急两用城郊大仓项目2202万上级资金,优化县域商业体系布局。
做好场景打造文章。一是打造1236消费场景。高水平推动分水武盛古街和窄溪渔街两条特色街区打造,加快业态招引、强化流量导入;高品质谋划未来湖水街、大润发顶楼经济、力高旅游产品系列连锁店等三个消费场景,优化市场供给、焕新多元体验;高标准推进银泰城、书香同城等“高质量增长100”六个综合体建设,加强运营管理,丰富商业业态。推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构建南北联通、城乡联动的消费支撑体系,全力打造杭州西部消中心。二是打造活动场景。持续开展“爱上桐庐”百场促消费活动,丰富活动载体、浓厚消费氛围。深入推进汽车、家电、家居、消费电子产品、电动自行车等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加大政策宣传、扩大政策受众。同时立足县域特色,鼓励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参与,助力企业市场拓展。三是打造赛会场景。向上对接招引省市级以上赛会活动在桐召开,促进文旅、体育、商贸深度融合。
做好引流的文章。一是请进来,让流量 变成“留量”。以“融航接廊18分钟”为抓手,利用“两场站三高铁四高速”立体交通网络,融入长三角“朋友圈”,念好吃、住、行、游、购、娱“六字真经”,将人流转化为商流,将颜值转化为产值。二是走出去,“桐庐味道”品牌上行释放消费潜能。开展“桐庐味道”餐饮宣传推广活动,加力打造“春江鱼宴”特色餐饮菜系,打好香港赛马会联动效应牌,邀请来桐开展美食交流。
(三)实现稳外贸“两个侧重、一个提升”
侧重推动一般贸易向跨境电商转变,引导企业触网跨境。一是搭平台。联合跨境平台、服务机构开展培训交流、考察学习,提升传统企业跨境应用能力。依托中国围巾城建设产业带选品中心,通过“产业+平台”双向赋能加速“块状经济”蝶变升级。二是留人才。与杭商院协作搭建政校企合作基地、创业平台,通过“政府支持、学校培育、企业实训”模式,助力创业孵化和人才实训,递进式引导人才留桐融桐。三是谋增量。发挥属地、国企作用,招引跨境电商相关企业,做大跨境电商体量。
侧重推动出口欧美向“一带一路”转变,积极开拓新市场。一是主动应对美国脱钩断链,推动企业拓展中东欧、中亚、非洲等“一带一路”市场,全年组织企业出境参展200家次以上,其中“一带一路”占比50%以上。二是拓展中间品贸易新路径,推动千芝雅、妙洁、艾罗等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带动半成品、原材料等中间品出口。三是加大快递资源对接,跟进二手车出口等项目,挖掘快递出海项目回桐。
加大资源对接,提升外贸拓展能力。一是依托我县快递集采资源及针织、纱线等传统产业基础,加强与商会、贸易商对接,以本地供应链优势促成外贸项目落地。二是出台新一轮开放型经济政策,优化稳外贸扶持政策。与中信保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扩大信保承保覆盖面。加强企业培训、贸易信息传导、涉外商事服务,提升企业风险应对、合规建设、市场拓展能力。三是加大企业出口名牌、境外商标、AEO高级认证等培育,提升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企业贸易议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