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M059/2024-123007 发布机构县经信局 发布日期2024-05-31 17:09:35
统一编号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效力
文件编号- 关联文件
桐庐县“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2024年工作要点
访问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要求,紧扣“优资兴业、强产兴县、聚人兴城”战略部署,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桐庐样板”,特制定桐庐县“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2024年工作要点。

一、主要目标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以“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五大产业生态圈为主体,具有桐庐特色的“5+2”主导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形成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将桐庐县建设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2024年,力争全县“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45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5%左右,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20%以上,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4.5%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体系

1.全面落实产业链“链长+链主”制。健全县领导担任“链长”、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的高效协同机制,落实“8+4”政策体系,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大中小企业融通配合、链群精准融合。突出打造智能物联、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时尚产业等重点产业集群,绘制产业链鱼骨图、区域布局图,明确重点区域产业定位,精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建立“链主”企业培育库,强化“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企业联合体,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圈。推动链群生态高水平协作,开展产业链精准对接活动10场以上。(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发改局,各产业集群工作组成员单位配合。以下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不再列出。)

2.推进特色产业协同区建设。聚焦桐庐县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重点,大力推动优势产业争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持续深入推进省数字安防和网络通信产业集群协同区建设,落实招引项目、投资项目、企业培育、科技攻关、人才团队、科创平台等“六张清单”,积极培育新骨干企业,做好强链延链。以绿色能源产业为重点,积极创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省级协同区(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发改局)

3.加快培育“新星”产业集群。瞄准磁性材料产业,着力突出龙头引链、创新强链、要素扶链,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合一”的发展格局,“一群一策”推动磁性材料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持续推进龙头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磁性材料研究院、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创新平台,以磁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运用平台力量让资源从聚合到聚变,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争创省级“新星”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

(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4.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优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牵引、绩效为导向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择优推荐机制,面向企业常态化开展技术难题和需求征集,支持企业实施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攻关,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任务。2024年,力争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研发项目6项以上。(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经信局)

5.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整套装备、关键基础件、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排摸工业新技术、新产品清单,引导企业重点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等技术和产品开发。实施首台套提升工程,组织开展首台(套)产品对接会。全年新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2项以上。(责任单位:县经信局)

6.推动强链补链项目招引建设。以创建杭州产业生态圈精准招商示范平台为契机,聚焦视觉智能、新能源、磁性材料、快递物流等重点产业,将行业“隐形冠军”、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纳入靶向企业库。以行业全球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等企业为锚点,大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产业融合度高的项目。梳理县内链主企业清单,依托环球新材、吉利电池等重点企业,牵引上下游企业精准补链、延链、强链。以产业引导基金为支点,撬动优质项目的招引落地,通过与惠新基金、杭实资本等紧密合作,在资本招商上努力突破,力争全年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30个。(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财政局)

(三)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7.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升级赋能行动,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组织实施一批企业技术中心能力提升项目,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力争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升级版、“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2.0版,在制造业领域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培育认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家以上。选育一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人才,推荐申报“浙江省科学企业家选树计划”。(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科技局、县科协)

8.强化创新平台支撑赋能。持续全力支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平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联合体等多元布局的创新平台体系。探索构建制造业中试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和验证平台,着力解决中试共性问题。发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和重点产业技术联盟作用,推动形成“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的产业链创新链生态圈。(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经信局)

9.强化创新成果转化。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常态化开展“企业出题、专家解题、政府助题”产学研用对接活动。吸纳高校院校成为县级科技创新券载体,以创新券普惠政策撬动企业积极开展技术交易并主导实施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深化创新企业“在外引智研发,回桐落地转化”模式,支持企业在智力富集区设立飞地研发中心。2024年,力争实施校企合作项目20项目以上。(责任单位:县科技局)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0.推进传统产业重塑再造。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振兴行动,推动制笔、针织等块状经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着重实施“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充分发挥领跑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集群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价值链水平。开展“浙里智造供全球”产品推广行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机构与“浙里智造供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建立服务站。实施“十场百企千名主播”资源对接行动,借助电商头部企业引流优势,开展战略合作。牵手淘天集团,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共建桐庐产地数字馆,打造产地营销新场景,举办等10场以上线上促销推广活动。(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商务局、分水镇、横村镇)

11.巩固提升主导产业优势地位。围绕省“415X”产业集群培育方向,聚焦视觉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快递物流装备等五大主导产业和针织、制笔等两大传统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发展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若干条技术水平先进、行业竞争力强的产业链条,积极争取省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持续拓宽产业链路,完善招商地图,推进“集群库、企业库、项目库、政策库”四库联动,全面构建起有桐庐特色的“5+2”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发改局、县商务局)

12.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材料、智能生活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型产业集群。开工建设三诺电子、环球新材等新建项目,加快建设海康机器人智能制造基地等续建项目,确保浙富抽水蓄能发电机组等项目建成投用,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聚焦智能全息、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加强前瞻谋划、政策引导,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发改局、县商务局、县科技局)

13.加快打造产业平台体系。持续推动经济开发区、特色小镇、乡镇工业平台、小微企业园等各类产业平台协调发展。做强开发区主平台,大力推动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提升健康小镇、智慧安防小镇、快递科技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承载力,力争特色小镇年度总产出超过250亿元。实施推进小微企业园提质升级行动,全县三星级小微企业园达到3个以上。(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开发区)

14.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制定深化制造业‘腾笼换鸟’攻坚行动方案。深化“空间换地”,鼓励符合条件的工业用地项目容积率“宜高则高”。因地制宜、整体谋划、分类实施,深入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完成低效用地整治提升2800亩。推进高耗低效企业整治销号,全年整治销号高耗低效企业40家以上。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以传统产业为试点,探索建立分行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力争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5%,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税务局)

(五)推动数实深度融合

15.全面推进智能制造。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化“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企业智造梯次培育路径,力争新增省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个、未来工厂1家。深化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加快产业大脑能力中心等平台应用,赋能中小企业发展。(责任单位:县经信局)

16.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工业“智改数转”,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落实杭州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积极申报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力争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5%以上。(责任单位:县经信局)

17.加快数字场景应用。完善“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力争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创建平台1家以上。深化阿里巴巴战略合作,积极推动阿里预训练大模型、视觉模型、语音模型等大模型落地应用,探索建设数字桐庐智算中心。(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数据资源局)

(六)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18.推进节能降碳改造。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节能降碳改造项目20项。(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发改局)

19.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争创省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1个,市级绿色工厂5家。深化“低碳试点县”建设,继续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推动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减碳降耗示范。(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发改局)

20.加强电力要素保障。全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5.5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装机0.5万千瓦以上。推动全县工商业用户进入电力市场,全年实现市场化交易电量18亿千瓦时以上,交易成本每千瓦时同比下降1分以上。对符合规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按照高可靠性供电费用收取标准的70%执行。(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供电公司)

(七)深化优质企业培育

21.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建立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面落实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新增“小升规”企业62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责任单位:县经信局)

22.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统筹推进鲲鹏企业、“链主”企业培育,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市鲲鹏企业1家。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增制造业上市公司1家,动态保有重点上市后备企业3家以上,动态保有上市培育企业20家以上。(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发改局)

23.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积极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统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双向赋能”,积极推进县内企业申报省级、市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经信局)

24.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增订单,在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同时,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鼓励企业建立境外营销机构和售后服务体系,加强国际贸易发展布局。(责任单位:县商务局)

25.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有效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与“省民营经济32条”一体融合推进工作,创新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四敢办”兜底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涉企问题“发现—交办—办理—反馈”闭环机制。积极推动“最多报一次改革”,减轻企业报表填报负担。推进“有效投资e本账”在线审批应用场景试点落地见效。全面对接“无感监测”评价体系,积极打造服务管理融合的数字营商环境。推动行政司法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调查官上岗机制、落实知识产权保护警务联络官制度,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犯罪防御能力,优化“千所联千会”、“市场主体法律顾问网格化全覆盖”、“小微企业法律体检”等工作机制,构建企业法律服务体系,护航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县委改革办、县发改局、县行政服务中心、县经信局、县科技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统计局)

(八)推动集群品质提升

26.提高制造业质量水平。开展质量提升强企行动,积极推进品牌培育工作,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强化质量攻坚项目。深化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引导20家规上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做强配优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提升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加强质量管理创新,坚持走质量提升之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

27.擦亮“浙江制造”品牌。开展“浙江精品”培育行动,构建“浙江精品”培育发展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深化“浙江制造”品牌建设,鼓励相关行业主动对标“浙江制造”标准,开展 贯标达标提升行动。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5家、浙江制造精品”产品2个以上。(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经信局)

28.加强标准引领。加强标准引领。推进实施国家和省级标准化试点,推进企业积极申报标准创新型企业工作,支持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浙江制造”标准等先进标准,全年推动企业发布“浙江制造”标准2项以上。(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

29.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国家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推动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提质扩面增效,构建专利导航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加强桐庐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专利快速预审提速率20%。推动专利产业化促进先进制造业强链增效,促进发明专利申请量提升,融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力量,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

三、政策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工作统筹推进力度,组建县产业集群建设工作组,围绕“八个一”工作机制、“六张清单”工作体系。各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做好“六张清单”等集群数据归集,明确数据更新内容、频次和责任人。建立产业集群重大问题协调机制,聚焦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突出问题、关键环节,深入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产业集群工作组各成员单位)

(二)统筹集成各类财政资金支持。聚焦新型工业化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发挥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1%以上作为“腾笼换鸟”专项经费,优先保障“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经信局、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

(三)发挥产业基金撬动作用。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领撬动作用,通过加强与头部机构及产业方合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为先进制造业导入资金与产业资源。推动已组建基金加快项目投资,确保投向民间投资项目比重达到75%以上。(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四)建立全链条要素保障机制。构建要素保障体系,促进土地、能耗、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聚。在用地保障方面,支持“415X”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申报省重大产业项目,对符合条件的重大产业项目争取奖励指标。在用能保障方面,保障新上重大项目用能15万吨标准煤以上,新增能耗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的比重不低于70%,支持“千项万亿”项目用能应保尽保。在排污权保障方面,对符合要求“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项目实现“应保尽保”。在金融支持方面,力争全年本外币贷款增长16%以上,推动金融机构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在人才支撑方面,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群雁来栖”筑巢行动。持续深化高端人才引育,全年招引研究领域与桐庐产业基础高度吻合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不少于20人。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全年开展技能培训10000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3000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1200人以上,培育数字高技能人才200人以上。(责任单位:县委人才办、县委改革办、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科技局、县人社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行政服务中心、人行桐庐县支行)

附件 2

2024年目标体系表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2024年目标值

责任单位

1

牵 引 性 指 标

“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营业收入(亿元)

450

县经信局

2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6.5

县经信局

3

制造业投资增速(%)

20

县经信局

4

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

3.5

县科技局

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74.5

县科技局

6

深化集群培育体系

新增“新星”产业群(个)

1

县经信局

7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实施制造业领域“双尖双领”攻关项目(项)

3

县科技局

8

招引落地总投资10亿元以上(或1亿美元以上)制造业重大项目(个)

3

县商务局

9

制造业外资占比(%)

35

县商务局

10

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家)

2

县经信局

11

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家)

10

县科技局

12

新增制造业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家)

60

县科技局

13

新增制造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家)

40

县科技局

14

新增市级以上首台(套)项目

2

县经信局

15

技术市场交易额(亿元)

5

县科技局

16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县三星级以上小微企业园(个)

3

县经信局

17

特色小镇年度总产出(亿元)

250

县发改局、开发区

18

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个)

50

县经信局

19

完成技术改造投资(亿元)

15

县经信局

20

低效用地整治提升(亩)

2800

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1

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家)

40

县经信局

22

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增速(%)

5

县经信局

23

推动数实深度融合

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家)

5

县经信局

24

培育未来工厂(家)

1

县经信局

25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

85

县经信局

26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实施市级以上重点节能降碳改造项目(项)

20

县经信局

27

创建市级绿色低碳工厂(家)

5

县经信局

28

光伏发电装机量(万千瓦)

0.5

县发改局

29

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万千瓦)

5.5

县发改局

30

深化优质企业培育

新增“小升规”企业(家)

62

县经信局

31

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

15

县经信局

32

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家)

2

县经信局

33

新增制造业上市公司(家)

1

县发改局

34

动态保有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家)

3

县发改局

35

动态保有上市培育企业(家)

20

县发改局

36

推动集群品质提升

新增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企业(家)

20

县市场监管局

37

新增“ 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企业(家)

5

县市场监管局

38

培育“ 浙江制造精品”(个)

2

县经信局

39

专利快速预审提速率(%)

20%

县市场监管局

40

强化要素保障

保障新上重大制造业项目用能(万吨标煤)

15

县发改局

41

新增数字高技能人才(人)

200

县委人才办

附件 3

县级有关单位名单

县委人才办、县委改革办、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规和自然划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税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统计局、县医疗保障局、县数据资源局、县科协、人行桐庐县支行、县供电公司、桐庐邮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