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次数: |
2025年全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以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全链条监管,坚决守住安全底线,打造“浙里食安”品牌,切实提升全县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为桐庐奋力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全域高品质美丽标杆示范地提供坚强保障。
一、落实各方责任
(一)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贯彻食品安全党政同责,推动包保督导工作落地落细,探索重点包保主体动态调整机制。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有机融入“141”基层治理体系,落实网格职责清单和网格员事务清单,开展网格员业务培训。
(二)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分领域分层级开展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培训,督促企业落实“两员”配备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全面实施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管规定,推动“主体责任清单”提质扩面,推进“两品一械”信用档案建设。指导种养殖主体通过“浙农优品”规范化开具“浙农码”承诺证。
(三)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充分发挥食药安办统筹协调作用,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开展风险调度会商。按照省市食药安委部署,落实食品安全贮存监管机制、食品运输协同监管机制、食品安全寄递和配送监管协调机制、进口食品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合力解决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二、深化全程监管
(一)强化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实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全覆盖,有序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整治。实施科学用药增效行动,加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深入开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品质提升、优质农产品消费促进、达标合格农产品亮证行动。
(二)深化全链条数字化追溯。强化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扩大追溯重点主体和重点品种范围,“双重点”上链率达到95%以上,获证主体激活率达到60%以上。推动食品供应链无纸化交易,探索试点食品生产经营专项信用报告。
(三)深化分级分类监管。以信用监管为基础,推进食品安全分级监督检查集成改革。拓展农安信用应用场景,促进农安信用监管扩面提质。
三、强化风险管控
(一)加强风险监测处置。深化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监测哨点网络和哨点风险分类分级处置机制。全县年风险监测食品样本量不少于1件/千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强度提升至2.2批次/千人,粮食环节监测不少于20批次,食用林产品抽检不少于20批次,重点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市场监管环节食品抽检不少于1540批次。县级药品抽检不少于110批次,国家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达99.5%,医疗器械抽检不少于35批次,化妆品抽检不少于30批次。深化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建设,推广应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关键分析技术,提升食源性疾病调查溯源能力。
(二)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实验室检测水平。推进先进标准及相关仪器在粮食收购中的应用。加速构建高能级服务平台,促进产品和技术创新升级。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建设,全覆盖开展“市监学堂”食品安全培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训中心建设,优化师资和课程设置,常态化开展实训。持续推进药品检查体系建设。加强执业药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打造惠民、专业、便捷的药事服务新模式。
四、深化专项整治
(一)开展食品安全重点领域专项治理。高标准开展农兽药残留、校园食品安全、网络销售食品、外卖餐饮、连锁餐饮、农村假劣和集市食品、肉制品、食品添加剂“两超一非”、餐饮场所食品安全等九大领域专项治理。推进“买菜一件事”改革,“菜篮子安全守护”微改革覆盖农贸(批)市场90%以上、生鲜门店纳管率达到95%以上,中小学校食品安全量化等级A级达到60%以上,“阳光配送”覆盖率达100%,提档升级中小学校食堂8家,打造“无堂食外卖”聚集区(街区)示范样板1家以上。
(二)深化药品安全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持续加强特殊药品、集采中选产品、无菌和植入类医疗器械、医美产品、特殊和儿童化妆品等重点产品的监管力度。
(三)保持高压严厉打击。深入开展“铁拳”“亮剑”“昆仑”“绿剑”“药剑”“国门守护”系列行动,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装备保障,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实施失信人员行业禁入。健全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
五、助推产业发展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实施政务服务增值暖企活动。坚持“包容审慎”原则,加强对申请自动制售食品许可企业指导服务,探索建立直播带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持续优化完善药品上市后监管增值化服务措施。实施化妆品备案完整版安全评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建设“食安共富幸福村”。以行政村(社区)为单元,治理提升特色餐饮店,深化农村家宴惠农改革,提档升级中小学校食堂,建设“乡村富民小作坊”,推进重点食品业态高质量发展,打造“千万工程”标志性成果,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三)推进“浙产好食品”产业提升。实施“浙产好食品·杭州好味道”产业提升行动,新增实施“5S”现场管理食品小作坊10家,打造“产文旅研学”一体融合的食品小作坊2家。开展“浙好土特产”推选活动,持续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继续做好做实“浙江好粮油”品牌。
(四)推动浙产创新药械发展。对创新药企业实行专人对接,专项服务,服务好创新药企业生产许可、注册申报等各个环节。推进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饮片炮制一体化发展。设立桐庐县医疗器械产业“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中心,全方位助力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申报,畅通省市局沟通渠道,全程“管家式”服务,推动县域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
(五)加强物流网络建设。贯彻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百千”工程,持续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四级冷链网络节点体系。
六、优化社会共治
(一)加强宣传教育。深入打造“浙里食安”和“浙药科普”品牌,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药械化安全主题宣传”等活动,分类分业态打造科普阵地,持续擦亮“百姓点检”惠民服务金名片,深化反食品浪费宣传,推进科学用药“百千万”培训行动,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宣贯力度。
(二)拓宽监督渠道。发挥县食品安全监督协会作用,引导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有序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健全企业“吹哨人”制度,鼓励检测机构和公众积极提供违法行为线索,畅通食品药品投诉举报渠道。深化食责险惠民改革,持续创新“问题食品保险”“异物险”等保险分担机制。
(三)强化舆情处置。健全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和通报机制,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及时有效做好舆情回应引导。引导媒体客观准确报道,引导群众理性看待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