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长”出的咖啡是什么味?

  发布日期: 2025- 04- 1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5- 04- 1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这个春天,桐庐的乡村咖啡馆火了。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桐庐多地的“村咖”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最火的门店需要排队半小时才能喝上一杯咖啡。

在这里,咖啡机的研磨声与溪流共鸣,拿铁的香气与田园清风交织,“村咖”正成为桐庐乡村旅游图景上的一抹亮色。假期结束,当新鲜感逐渐归于平淡,我们不禁要思考:这场咖啡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能否成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模式?桐庐的“村咖”怎样才能真正融入乡村肌理,显露出更为坚韧持久的生命力?

一村一景一咖啡

“村咖”,顾名思义,是指开在乡村的咖啡馆。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广袤的桐庐乡间,一家家各具特色的“村咖”如雨后春笋,在山水田园间竞相涌现。

打开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输入“桐庐村咖”相关话题,网友们的推荐不胜枚举。而每一个推荐理由的背后,都是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向往。作为乡村美学的“新锐代表”,“村咖”兜售的不仅仅是一杯口味醇正的咖啡,更包含了“一方水土一方咖”的独特魅力。

坐落在梅蓉油菜花海中的HOYI咖啡(乡村会客厅)是不少游客的“春日限定”,这家由榨油坊改造而来的“莫奈花园”,凭借着千亩油菜花海与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风格,成为不少人的“梅蓉记忆”。

对于桐庐的“村咖”而言,千村千面的乡村风貌、原汁原味的乡土人情,既是独一无二的布景板,也是激发创意的源泉。在富春江镇石舍村,“新村民”邢伟彬将废弃老建筑修缮改造成乡村咖啡馆,每月策划举办书画、布艺、陶艺、摄影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展。

在瑶琳镇琴溪村,“瀑布咖啡”成为新晋“网红”。绿树环绕的山涧,一边品味香浓的咖啡,一边聆听瀑布的旋律,新鲜的体验模式,不仅带火了老牌景区,也打开了咖啡与乡村的新合作模式。

“村咖”的风味密码

烘焙、研磨、冲调,一杯咖啡想要做出好风味,离不开这三道工序的配合。

桐庐“村咖”之所以能香飘四野,靠的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妙碰撞。

城市游客对“慢生活”和“乡村游”生活的向往,催生了县域旅游的发展,也将咖啡的消费场景从城市延伸到田野。如同咖啡豆需要精准的火候来激发香味,县域旅游正是“村咖”烘焙的“这把火”。

近年来,桐庐文旅市场增长势头强劲,今年更是亮点频出。3月底,2025“春游桐庐 时光正好”长三角自驾游大会启动仪式在梅蓉艺术乡村正式启幕,来自长三角地区的150余辆自驾车畅游桐庐春日美景,成为桐庐乡间风景的“推荐官”。清明假期,桐庐旅游接待总人数31.9万人次,同比增长54.37%;旅游收入19120万元,同比增长54.69%。不少民宿、酒店平均入住率达100%。

伴随着这股热潮,HOYI咖啡馆单日最高出杯量超过500杯,依靠咖啡+小食,仅清明假期的营收额就达到4万元以上。毗邻的漠画·肆季咖啡馆人流量同样可观,整个清明假期,日均接待游客600余人次。

或坐拥山野云海的壮阔,或深藏古村巷弄的幽静,或浸润田园风情的韵味,桐庐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让每一家“村咖”都能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特色。这种不可复制的资源优势,成为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的关键支点。当下,桐庐“村咖”的主理人大多是85后、90后,他们一改“北上广深”的人生脚本,将理想安放在诗意山水间。如同把咖啡豆研磨成细腻的粉末,他们带着技艺和审美品位,将村里的老宅、豆腐坊甚至猪圈精心打磨成文艺空间,彰显着“漂亮也能当饭吃”的底气。

青山绿水相伴,在咖啡香中慢煮光阴,本就是理想的创业环境。当青年的创新活力碰上地方政策的精准滴灌,便成为了助推“村咖”的成长合力。从闲置农房改造补贴到创业贷款绿色通道,从基础设施升级到文旅推广扶持,乡村创业的政策“水温”恰好,“冲调比例”得当,技术、资金、宣传等各方面持续赋能,让这杯“村咖”得以香气四溢。

“村咖”如何“香”下去?

从“新花样”到“好时光”,“村咖”的走红是乡土基因、乡村创业与政策红利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要让这杯“村咖”持续飘香,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则需要更多思考。

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对大部分游客来说,“村咖”兜售的不仅是风景,还有满满的情绪价值。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在漠画·肆季咖啡馆运营主管方碧铖看来,首先要提升环境和服务。自开业以来,漠画·肆季的“流量”一直不错,但他们却“反其道而行”,采用“门票兑换”的形式开展“限流”,通过精耕细作来延长顾客的“留量”,提供更丰富的情绪价值,从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

重“卖相”更重“味道”。从选豆到冲泡,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才能让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当下,桐庐不少“村咖”正在探索一条新路:将本土风味融入咖啡创意。比如用阳山畈水蜜桃调制的特色拿铁,用梅蓉本地杨梅制作的气泡果饮,在冷萃咖啡里加入分水大路村的蜂蜜……这类研发的新品既保证了咖啡品质,又创造了独特的“桐庐味道”,同时与周边农产品产生联动效益,这才是桐庐“村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密码。

让“村咖”成为“村咖+”。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让“村咖”持续飘香,唯有不断创新,用咖啡这个“万物搭子”碰撞出更多新场景。例如,位于横村镇的“留下禾茶”就推出了“村咖+研学”的创新组合,让咖啡与研学基地联动,配备了插秧体验、稻田摸鱼等亲子活动,这种“寓教于咖”的模式既可以为研学基地带来客流量,又能通过咖啡消费实现商业价值的转化,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良性营利模式。

从城市到乡村,“村咖”的火热是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是乡村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期待,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杯承载着乡村温度与诗意的“村咖”,能在桐庐乡间愈久弥香。

(记者 汪晓池 华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