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唱响绿色发展协奏曲

  发布日期: 2025- 02- 2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5- 02- 2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飞鸟”与“鱼” 逐绿山水

桐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唱响绿色发展协奏曲

作为桐庐单体投资最大的能源工程,坐落于青山绿水间的桐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在建设进程中如何平衡建设需求与生态保护,让我们一同走进项目施工现场,探寻其中奥秘。

在项目鸟瞰图上,桐庐抽水蓄能电站的上、下水库呈现出独特的形态:上水库宛如一只展翅翱翔的飞鸟,下水库则似一条悠然游弋的游鱼。周围青山蜿蜒起伏,碧水荡漾涟漪,“飞鸟”与“游鱼”在青山绿水间和谐共生、蓄势待发,共同演绎着蓄能逐浪的壮丽景象。

坚持生态优先

环保是焦点

“这条排水管道用于雨水和施工废水的分流,确保施工污水不会外流。”桐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组负责人张兵介绍,在施工过程中,雨水通过排水钢波纹管直接流向工程下游,而施工废水则经过处理后循环利用,有效避免了对下游河流的污染。

这样的环保装置,在工程现场随处可见。

“项目的上水库位于富春江右岸支流双源溪上游河段,而下水库则位于芦茨溪右岸的深坑溪青龙坞上游河段。”张兵说,为保护该区块的生态环境,项目从规划到建设一直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

在入口处的桥梁施工现场,考虑到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民宿经营,项目团队调整了原有的施工进场方案,采取新建桥梁和隧道的方式进入项目库区,虽然增加了造价,但对道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植被破坏以及周边民宿经营的影响都降到了最低。

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进一步优化了上下水库连接公路的建设方案。“原规划上下库连接道路的明线段占比较大,经过五次论证和方案比选,我们决定采用隧道取代明挖的方式。”张兵介绍,优化后的方案隧道总长度为9.41公里,占整个上下库连接公路的90%,有效保留了公路沿线特有的山体形态。

筑牢生态屏障

绿色绘底色

在库盆底部,有多处土石堆存场,堆放着项目开挖过程中产生的表土和石块。为最大程度减少土石方的开挖,降低对现有山体的破坏,同时减少土石方运输对环境和周边带来影响,项目方制定了一套“土石方自平衡方案”。

“根据测算,整个项目土石方开挖总量在665.56万立方米,工程自用452.72万立方米,库底回填212.76万立方米。”张兵说,项目结束后,这些珍贵的表土将被精心回填并覆盖上草皮,配合设计的四种复绿方案,能最大程度维持周边植被的一致性和生态和谐。

作为生态环境友好型工程,该项目对推动新能源发展和高效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具有显著作用。水库建成蓄水后,将形成两个大容量的“人工湖”,有效调节周围的温度和湿度,改善局部气候,为多种水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希望这对藏在大山里的“飞鸟与鱼”早日逐“绿”前行,为生态保护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

(记者 汪晓池 通讯员 张培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