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次数: |
1、抓好高质量发展“增长100”攻坚。进一步完善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标准厂房等领域任务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建立健全数据监测预警、上门精准服务、镇街平台联席会议等机制,做好投产企业达产、小升规等指导服务,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着力稳定工业经济基本盘。抓好制造业项目招引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省市资源对接和项目研判,积极挖掘有效信息。
2、抓好四大百亿产业攻坚。围绕省415X产业和市五大产业生态圈,开展四大百亿产业“一链一策”个性化服务。充分发挥海康、艾罗、象限、康基等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推进杭桐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对接合作,主动参与都市圈产业链协作分工,加快构建“链主企业引领、专精特新企业支撑、中小企业配套”的集群发展产业生态圈,努力争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和新兴产业群,提升四大百亿产业竞争力、贡献度和带动作用。推进工业功能区连片有机更新,围绕重点攻坚片区“一地一策”推进,发挥市级“腾笼换鸟”专项资金作用加强工作激励。加大小微企业园建设力度,建立都市圈三星级小微园与我县小微园联动机制,支持鼓励小微园引进四大百亿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
3、抓好融杭接廊产业联动。启动实施桐庐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与大走廊产业规划顶层衔接,争取将桐庐新质生产力园区纳入城西科创大走廊高新技术产业园联动区。推动余桐合作区建设,探索联合招商机制和税收分红机制,推动余杭科创企业加速向桐庐基地产业化延伸。系统梳理大走廊产业资源现状,支持我县制造业企业为大走廊企业开展加工配套,积极融入大走廊企业供应链体系。探索双方产业基金支持桐庐企业与大走廊实验室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大走廊科创企业在桐庐产业化项目,制定双向互通的项目支持政策。与大走廊共同谋划开展重大人才活动,构建大走廊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与桐庐县人才分类评价认定政策互通机制,探索“飞地人才”积分认定制度。
4、抓好智能网联车测试应用。加快5大场景测试和应用,并积极推动无人出租、自动泊车停车场等新应用场景建设,积极推进“通达智驾”平台的迭代升级和应用推广。全力打造快递物流无人配送特色场景,充分发挥“中国民营快递之乡”优势,加快建设干线自动驾驶物流重卡、支线城市物流配送车、末端快递无人配送车三级智慧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探索共配商业模式。强化智能网联车场景招商,以场景为牵引大力推进产业链靶向招商,加大新石器、拿爱适、桐达等无人车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产业新赛道,全面争创省未来产业先导区。
5、抓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加强省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协同区建设,积极推进机器人产业、智能消费产业、芯片制造封测产业等细分赛道,积极争取“三通一达”融资租赁、智能客服、软件信息等相关板块落地。推进数字化改造梯度培育体系建设,支持“链主”企业为主导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参与杭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行动,推进中小企业开展“订单驱动的柔性制造”。深化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围绕阿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合作点位纵深推进。加大桐庐县企业数字化人才培训力度,加强桐庐县企业CIO培训。
6、抓好企业主体培育新体系建设。开展“链主”企业培育与服务试点,以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为导向,研究制定“链主”企业发展计划。统筹经信、科技条线现有企业培育申报体系,根据企业创新能力、细分市场专业度、品牌价值等发展现状,科学设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统一开展专精特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企业培育,围绕“申报前诊断、申报中指导、申报后保障”,差异化开展企业链式服务,2025年争取成功申报省创新型中小企业30家以上,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以上,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以上,小升规企业40家以上。深化企业服务,继续做好产业链对接活动,完善制造业新扶持政策体系,全力争取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继续做好助企纾难解困工作,分层分类开展企业人才培育。
7、抓好区域品牌规范化建设改革。对照省厅特色产业区域品牌培育工作要点,制订我县传统产业区域品牌评价体系,有效引领我县制笔和针织产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抓好区域品牌评价体系推广,组织制笔和针织产业企业全面开展对标提升行动,筛选一批达标企业,不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制定出台传统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对符合区域品牌评价体系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强与省市对接力度,加大对我县区域品牌宣传推广力度,积极争取省市资源支持,进一步打响分水制笔和横村针织两大区域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