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M014/2024-125129 发布机构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4-09-20 08:41:45
统一编号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效力
文件编号 关联文件
桐庐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对县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委员提案总第45号提案的答复
访问次数:

钟林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耕地数量上,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从“三调”结果来看,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针对耕地减少状况,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粮食安全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将以往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落实占补平衡扩展到各类占用耕地均要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依法补充与所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即所有占用耕地都将占补平衡,同时我县继续加大耕地功能恢复、垦造耕地项目实施,及时开展日常变更调查举证,确保耕地及时流入增加。如今年正在开展实施3个“1”专项行动,即完成建设用地复垦面积1000亩、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10000亩,实施垦造耕地10000亩(其中入库4000亩),将有效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的落实。

耕地碎片化上,我县通过实施耕地功能恢复工程,将原本碎片化、非粮化的“问题农田”建成“地力肥沃、设施齐全、道路畅通、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优质农田。2021年以来,共立项实施“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立项37个项目,总面积3.72万亩,规划整治后形成连片耕地3.34万亩,规划耕地功能恢复面积5691亩。目前已完工验收整治项目19个,形成连片耕地面积1.69万亩,耕地功能恢复面积3408亩;完成认定项目11个,形成连片耕地面积9757亩;总计实现连片耕地面积2.66万亩。通过“改小田变大田”,进一步为开展农业规模化发展打牢了根基,实现“富春粮仓”,更好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另外,通过“多田套合”工作,将碎片化耕地汇集成片,进一步优化耕地布局,将不符合划定标准和保护要求的永久基本农田有序退出。会同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对“多田套合”潜力资源进行核查,划定“多田套合”重点实施区22块。采取“新建、改造、认定、置换”四个“一批”措施,加快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全力打通“占补—恢复—整治—套合—入库—利用”全链条,系统优化空间布局和耕地结构,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双向奔赴”,并实现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布局“层层套合”。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集聚,形成部门协同管理、实施特殊保护的优质耕地高质量保护区。计划今年全县实现新增“多田套合”1.1万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实现“多田套合”1万亩,到2027年全县域多田套合率达100%。

耕地保护执法上,建立健全和落实土地、规划、矿产巡查机制和耕地保护制度,统筹辖区内自然资源所、村建办、综合执法队、村(居)民委员会、网格员等力量,开展日常巡查工作,确保违法建设、破坏耕地、非法采矿等行为及时发现、处置。深化“耕地智保”等数字化场景应用,提升“人防”+“技防”水平。我局和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建立信息共享、证据互认,打通系统衔接通道。在监管或投诉举报(含110联动)中发现需移交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包括赋权乡镇、街道)进行行政处罚的,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案件移送。如今年我局共移交县综合执法局案件24件,其中土地违法案件7件,矿产违法案件17件,有效维护了自然资源管理秩序。

耕地保护激励机制上,推进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每年根据耕地保护情况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给予发放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约2000万元/年。为加大补偿力度,特别是提高种粮积极性,今年将完善桐庐县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多划多补、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有奖励、数量减少质量下降需扣减”的原则对各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给予补偿激励,同时确保补偿资金向种植粮食的优质耕地倾斜,计划补偿标准最高达到220元/亩(种植水稻的永久基本农田),最低为110元/亩(其他一般耕地),预计耕地保护补偿资金将达到2600万元。

在此,我们对您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并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建议或意见,以促进我们的工作进步,共推耕地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桐庐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