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结庐在桐庐”? |
||||||||
|
||||||||
|
||||||||
三月的富春江镇芦茨村青龙坞,春光正好、景色怡人。阳光里,溪山深渡民宿负责人李梅正一边打理着民宿花园内的草木,一边与慕名而来的游客交谈。 在山涧生活,在乡村创业,常熟人李梅把在桐庐的日子过成了“诗”。她说:“把时间调慢,自己和自己对话,我的归园田居梦在桐庐实现了。” 类似李梅这样的“结庐者”在桐庐为数不少,当下,越来越多外地人纷至沓来,选择桐庐这座杭州近郊新城作为生活创业之地。据统计,近3年来,桐庐新增非杭籍人员27855人,其中,新引进35周岁以下大学生17000人,增速位居杭州市前列,创历史新高。 那么,“结庐在桐庐”究竟有何魅力?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结庐在桐庐”? 从“隐逸”到“结庐” 说起“结庐第一人”,不得不提桐君老人。早在黄帝时期,桐君老人便在这里结庐采药、治病救人,这片山水也从此“以桐为姓以庐名”。 踏着桐君的足迹,2000多年后,东汉名士严子陵也选择在富春山水间结庐隐居。当时,刘秀曾亲笔写信给他:“箕山颍水之风,非朕之所望。”希望他能放弃隐居,出仕为官。然而,严子陵却始终坚定内心,拒绝了皇帝给的“泼天富贵”,选择在富春山水间终老。 富春山水接纳了严子陵,而严子陵也成就了富春山水。作为诸多中国文人的精神偶像,严子陵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成为隐于山水之间的典范,也让桐庐成为东亚隐逸文化的“发源地”。 从此以后,谢灵运、孟浩然、李白、范仲淹、黄公望等上千位文人墨客相继来到桐庐,留下了7000余篇诗词华章和山水名画。 北宋时期,严子陵的“忠实粉丝”范仲淹在睦州为官时,看到千年前严子陵所隐居的钓台,他不仅加以修缮,还为严子陵建祠祭祀,并写下《严先生祠堂记》,其中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更是成为千古佳句。 元朝末年,大画家黄公望乘坐一叶扁舟,在富春山水间徜徉往返,绘就惊世绝作《富春山居图》,为他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正是这些优美的诗词华章、传世画作,让桐庐清绝的富春山水成为中国文人墨客心目中的“桃花源”,涵纳了无数的“严子陵”在此寻求心灵上的归宿,也让“还归富春山”“结庐在桐庐”成为他们人生的至高理想。 为何“结庐在桐庐”? “结庐在桐庐”,既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追求;既是感观上的沉醉,更是心灵上的皈依。 作为一座山水之城,桐庐究竟有何魅力,能够承载如此丰富的内涵,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此“结庐”? 首先是山水。“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当初,严子陵隐居地的这一段江,正是百里富春江最优美灵秀的一段。“结庐”于此,真正能够“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当年严子陵从洛阳出来后,曾在不少地方有过短暂停留,但最终还是被富春山水所吸引和沉醉,并落脚于此。从此,富春山水清绝的气质与严子陵的形象完美融合,成为桐庐隐逸文化最鲜明的一种属性。 其次是人文。桐庐地处富春江、分水江两江交汇处,在以水运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古代可称得上是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也正因如此,桐庐城市气质中,逐渐涵养出“恬淡”“包容”的因子,乐于接纳和包容每一个到此寻求内心慰藉的灵魂,让他们在此安心生活、静心创作,让他们的心灵和身体找到一隅栖身之地。 时空转换千年,当我们把眼光从历史中抽回,站在当下探寻“结庐”的缘由,看到更多的则是桐庐这座城市对人的敬重和满满的诚意。 为了吸引更多人来此“结庐”,近年来,桐庐不断优化相关政策——发布八条购房政策,给予在桐就业创业的大学生、非桐庐户籍人员等群体购房补助;制定《桐庐县融杭强城高速公路通行费补贴实施办法(试行)》,为来桐投资置业、就业、旅游,设置特定对象给予高速免费等优惠;发布大学生“结庐在桐庐”十条新政,通过放宽落户政策、提供各类补贴支持等方式,诚邀天下英才“结庐在桐庐”……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桐庐正成为一座创业就业的“理想之城”,续写出“结庐在桐庐”的新篇章。 “结庐”是一种双向奔赴 优越的山水人文环境,加上优厚的政策支持,让桐庐成为“强磁场”,吸引着八方来客。 正如桐庐文化大使、诗人舒羽所说:“结庐可以是个人的生活,也可以是呼朋引伴的事业。”这些“结庐者”不只是找到了一处栖身之所,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实现了与桐庐完美的“双向奔赴”。 2023年6月,桐庐县举办了一场寻访“最美结庐者”新闻行动,短短一个月时间,便通过群众推选的方式,评选出20名“最美结庐者”。他们中有的是90后环卫工人、民宿经营业主、从教四十年的高级教师,还有的是来自英国的技术首席、来自印度的瑜伽馆负责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国度,但都因为热爱而选择结庐在桐庐,在各自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江南镇深澳村,手工制香青年宋凯对这里“一见倾心”,在这里打造了自己的“向往生活”,让“千年香道”在“千年古村”完美邂逅。入驻深澳后,宋凯艺术圈的朋友们常来做客,越来越多的人从了解深澳变成留在深澳。如今,深澳百匠街区吸引了几十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手工匠人、特色餐饮和精品民宿主理人入驻,共有业态80余家,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新村民”汇聚于此,将这里打造成了充满文艺气息和创业氛围浓厚的现代村落。 “桐庐是一座创新、包容、开放的美丽城市,来到这里就爱上了。”2016年,来自安徽芜湖的青年苏磊怀揣着艺福堂茶业创业梦来到桐庐。这里亲商的氛围、优美的环境,让苏磊很有归属感,随即买了房安了家,全身心投入到艺福堂茶业桐庐中央工厂建设中,不断为桐庐茶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我要让全国各地的茶友了解桐庐不仅是美丽之城、长寿之乡,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新兴之城。我将通过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持续为桐庐代言。”扎根桐庐,苏磊在践行“为第二故乡奉上一杯好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结庐在桐庐,没有心事放不下。这是一种情怀,也是一份笃定。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人结庐桐庐,在这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中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记者 汪晓池 徐文静)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