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M026/2024-00774 发布机构县文广旅体局 发布日期2024-02-27 14:34:26
统一编号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效力
文件编号 关联文件
桐庐县文广旅体局2024年工作计划
访问次数:

县文广旅体局紧扣高质量打造“长三角最佳短途旅居目的地”目标,以“五创五转变”为主抓手,以“忆在桐庐、爱上桐庐”的诗意旅居引人留人聚人,持续擦亮“潇洒桐庐郡·中国最美县”品牌。

1.紧盯产业创强,助推文旅“流量”向“留量”转变。将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乡村体验、运动休闲、教育研学等融合,打造新的“流量点”,实现留人、留心、留情。持续“造月摘星”行动,挖掘梳理“富春山居、钱塘诗路”人文资源,深度融入“诗路文化·三江两岸”世界级文化旅游带,大力招引高品质重大文旅项目签约落地,同时以旅体教融合模式,推进马术中心赛后利用,打造“马术+”文旅产品。加速推进小源溪山水运动公园、瑶琳·开元森泊度假区等文旅项目建设。强化全链式营销,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实现全媒体覆盖,持续拓展优质客源市场,开展第三届中国·桐庐山水艺术季、大奇山音乐节、富春江诗歌节、“微拍中国·走进桐庐”首届微拍影像盛典、桐庐半程马拉松等品牌节庆赛事,推广“一乡一品”节庆活动,实现旅居目的地形象软植入。

2.紧盯产品创牌,助推城市“网红”向“长红”转变。培育一批融合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极具桐庐地域性的品牌产品,将消费潜力转化为消费动力,激发文旅消费链“长红”。依托十六回切、春江渔宴、江南时节宴等特色宴席及米粿、酒酿馒头、索面等地域风味,提升“百县千碗·桐庐味道”美食品牌;推进瑶琳马术小镇、旧县富春大岭图等区块建设新一代精品民宿集聚区,打响“富春山居·宿在桐庐” 宜居品牌;开发具有地方文化内涵、区域发展特色的旅游商品、非遗工艺品,构建“诗乡画城·桐庐游礼”文创品牌;打造演绎“微场景”,发展驻场演艺、流动性演出、沉浸式游艺及非遗技艺展演等,推广“春江花月·富春山水”演艺品牌;开展“桐庐夜市”“山野风物”等旅游市集、文化雅集活动,拓展“宋韵富春·爱上桐庐”市集品牌。

3.紧盯环境创优,助推服务“优质”向“品质”转变。推进全域环境优化,构建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高质量文旅服务环境,大力发展旅游友好城市。优化空间布局,争创省级5A级景区城,加快景区镇、景区村2.0建设,培育金3A景区村、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推进微改精提,重点提升改造严子陵钓台、瑶琳仙境等传统景区,打造一批特色体验示范点,以绣花功夫推动旅游环境的有机更新。完善公共服务,持续开展文体惠民服务,打造“一村一戏”文化惠民新品牌,推动文化剧团改革,新增嵌入式体育场地1.25万㎡,加快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建设,持续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分钟健身圈”,让人文软环境更暖心、更美好。强化市场监管,制定旅游新业态安全管理规范标准,完善《桐庐县高风险旅游项目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明确村落景区旅游接待区域或范围,督促属地乡镇街道成立村落景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规范村落景区安全管理。

4.紧盯文化创新,助推文脉“塑形”向“铸魂”转变。加强传承保护,实施文保单位安防工程、文物安全巡查等保护工作,开展考古前置、考古专项调查和发掘工作。进一步抓好非遗传承,争取实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零突破,新增省市级非遗项目、载体、传承人5-10个。加快创新转化,持续推进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县建设,推进项目数字化记录、完成桐庐非遗综合宣传片和省级非遗项目短视频拍摄工作。推动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举办优秀非遗旅游商品大赛,持续培育非遗工坊,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民宿等活动,搭建非遗集市、超市、夜市等多个非遗销售平台。打造文化地标,高标准改造提升严子陵钓台、桐君山,谋划推进奥林匹克美术馆、开元街特色文化街区、富春·窄溪渡综合体等项目,积极深化钓台书院文化平台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地标群落。

5.紧盯党建创效,助推工作“有形”向“有效”转变。打造好“三强四联五进”党建品牌,以“强化政治引领、建强支部堡垒、加强选人用人”,“党建联建、共富联盟、惠民联心、品宣联动”,“艺术进乡村、越剧进校园、图书进民宿、非遗进景区、赛事进村社”为要求,强化党建与业务工作结合,打造具有穿透性的党建品牌。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打造“定性与定量”“考人与考事”“评分与排名”相结合的差异化考核体系,加大重点岗位和一线人员的推优和使用力度,持续开展“三定三评”人才评价认定机制,力争在中高级职称和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上有突破。强化清廉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切实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形成全力干事、廉洁做事、合作成事的“勤廉”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