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进城为哪般

  发布日期: 2024- 11- 2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4- 11- 2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这几天,桐庐山乡和杭城频频“牵手”。

11月21日,“西湖边的畲乡”真的到了西湖边,莪山民族风情旅游推介会在湖滨广场盛大启幕。两天后,一辆载着“新合味道”的“共富巴士”驶往运河畔,“新合风味浓,共富集市红”活动在这里火热开市。

中门布龙、红曲酒、新合索面、榧留香……各类饱含莪山畲乡和红色新合的独特山乡元素,走出大山来到杭城,与市民游客见面互动,吸引了众多关注。

西湖和运河,是杭州的地标和窗口,为何近期与桐庐山乡频频互动?桐庐“山乡进城”究竟为哪般?待我们细细道来。

山乡为何要进城?

山乡进城,简单来说,就是要让更多人能看见,将山乡的好风景、好产品展示给更多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随之消费需求也在加速扩增。一方面,城市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在乡村游“出圈”的当下,城里人也十分青睐山乡的静谧与野趣。

而这些,正是桐庐乡村优势所在。

比如,莪山畲族乡保持着畲族独特的生活习惯,逐渐演变成文化习俗流传了下来,当地人酿红曲酒、包黄金粽、编畲彩带,每逢农历“三月三”过畲年;在新合乡,相传北宋仁宗皇帝派宰相吕夷简册封钟厚为忠救王时,族人即以索面招待朝廷大臣,离开时也以索面作为礼物相赠,新合索面由此名扬京城。

近年来,地方政府加快推动农产品等走向规模化、商品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道路,以风景吸引人、让农产品卖上钱、用文化留住人。

莪山畲族乡就地取材开发“高山流水千人席”和“畲家十大碗”,并将其包装成了旅游项目,实现市场化运营,每周至少有2000名游客慕名而来。新合乡将引坑村老旧礼堂打造成索面非遗工坊,引入杭州新裕盒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与乡村职业经理人,将村级闲置用房改造成为集索面加工、餐饮、旅游体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索面非遗工坊,并辐射带动N个家庭作坊的“1+N”索面小作坊集聚模式,发展索面深加工产业,让新合索面走进杭城。

山乡如何进城?

山乡进城靠的不仅仅是山乡的“一厢情愿”,更少不了“联乡结村”帮扶集团的鼎力支持。

1988年,在杭州市政协呼吁下,莪山畲族乡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成为杭州地区唯一的民族乡。从此,政协与畲乡结下了不解之缘。市政协三十六年如一日,换届换人不换点,倾力开展结对帮扶,成为莪山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2008年,革命老区新合乡成为“联乡结村”帮扶乡镇之一。随着新合乡发展阶段的变化,帮扶集团牵头单位、成员单位也在适应性调整。目前,新合乡帮扶集团由拱墅区政府牵头,市委党校、市教育发展服务中心、市公交集团、拱墅区人武部等12家单位组成。

“联乡结村”帮扶集团带着资源、资金、人脉,下沉基层,以项目的方式,积极发挥资源效益的带动作用。比如,由市政协对接的新青年集团、蓝天下集团以及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团队等,正加快推进畲乡教育实践基地和《我们的客栈》拍摄基地运营、红曲酒共富等项目,利用他们的资源,为打入更多市场做准备。

此次在运河畔举办的“新合风味浓、共富集市红”活动正是由杭州市“联乡结村”帮扶集团主办、新合乡人民政府和杭州巴士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承办。这一次,新合乡与杭州联华华商集团进行了商品战略合作签约,还上架了新合索面盒马联名款,打开了索面销路。有着新合索面字样的文化宣传标语还亮相公交巴士、高铁车站、旅游景点等地,让新合从内到外亮相杭州。

城乡如何“常见面”?

一方面,山乡农产品要进城销售,另一方面,城里游客要到山乡体验美丽乡村。通过这两次进城推介,更多人对桐庐山乡有了了解。但如何把单次推介变成“常来常往”?如何让山乡能够接得住这波“流量”?除了“借助外力”,还要“勤练内功”。

山乡要发展,要解决产品研发与市场运营的问题。拿新合乡来说,“修炼内功”就是做大索面产能和品质、做强特色旅游产品,而帮扶集团则主要解决部分资金以及市场、销量、人流的问题,从而让城里人来到乡村,让乡村各色产品走入城市。

新合乡深化党建组织引领,利用帮扶集团的“输血资金”,建立索面非遗工坊,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原料、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打破索面制作的季节性问题以及制作技艺特殊等要求,又针对市场反馈,开发了新合索面拌面、小盘面等不同口味、形态的索面产品,加快品牌体系建设。

今年,新合乡松山村还顺利完成了一个200万元的索面大单,从接单、生产、品控、装车、出货等一系列流程,充分印证了上接资源、修炼内功的重要性。

在莪山畲族乡,当地的杭州畲味莪山龙峰红曲酒有限公司与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深化红曲酒新品开发协议,双方将建立红曲酒产销合作机制,推动年产1500吨红曲项目落地,带动沈冠、尧山、塘联等村实现村集体增收致富。

“山乡进城”,既是“吆喝”更是“邀请”,这些“默默无闻”的山乡好物,等着更多人来品鉴,这些“藏在深闺”的美丽乡村,等着更多人来体验。

(记者 金黄璐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