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次数: |
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桐庐标杆行动方案
(2023—2025 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千万工程” 的重要指示 批示精神,进一步深化新时代“ 千万工程” ,擦亮 “ 中国最美县” 品 牌,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桐庐标杆,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 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 坚持以“ 千万工程” 牵引全域景区化建设, 实施六大行动, 着力筑 牢山水田园大美本底、推进城乡风貌大美建设、绘就都市农业大 美画卷、展现文化文明大美韵味、构建基层治理大美格局、实现 共同富裕大美场景,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桐庐标杆。到 2025 年建县 1800 周年,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 示范区, 形成“ 六区示范、九园联创、百村共富”发展格局: 即打 造“黄金左岸” 、江南古村落、仙境瑶琳、慢生活体验区、 “ 两山” 融合、西部宜居宜业六大和美乡村示范区;创建“ 高标粮园、放 心菜园、特色菌园、生态茶园、精品果园、道地药园、智慧蜂园、 美丽牧场、健康渔场”九大现代农业示范园; 100 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村达到 100 个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5 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 1.6 以内。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全域提美行动,筑牢山水田园大美本底
1.坚持乡村规划引领。 整合国土空间资源要素,优化生产、 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科学编制“ 多规合一” 的镇街总体规划和乡 村单元规划, 实现县域全覆盖。按照“城郊融合类、集聚建设类、 特色保护 类、精简收缩类、整治提升类”五类村庄优化布局,科 学安排建设用地, 引导村民向城镇、中心村和主村集聚。推进“ 空 心村”整治,试点西部片区农村人口集聚发展政策,落实宅基地 有偿退出、农民下山集聚、 “ 飞地入园” 等措施, 有序推进村庄布
局优化。 (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
2.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一体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 提升“ 三大行动” 。实行农房改造“ 一村一策” ,制定设计方案,对 农民自建房和集体建房,统一规划布局和建筑风格,通过拆旧、 复垦、置换、建新等方式, 建成一批具有桐庐特色的“ 富春民居” 农村住房。制定管线序化政策,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整理废 弃杆路, 规整入户杆线, 合理实施“上改下”,以试点先行带动全 域整治。将村道提升与农房改造有机结合, 稳步推进村内道路平 整美化、窄道宽化、泥道硬化、干道亮化、路面洁化“ 五化工程”。 以瑶琳仙境景区、芦茨慢生活体验区等区块为重点, 合理规划村 道走线和游览游线,逐步解决“停车难”“会车难” 等问题。 (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浙江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桐庐分公司)
3.扎实推进“ 三美联建”。 以两江、主干道沿线、重点区域、 重要风景区块为重点, 一体推进美丽山林、美丽河湖、美丽田园 “ 三美联建” 。开展退化林修复、森林综合抚育,提升林分质量, 扎实推进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6 万亩。完成富春江干堤 工程和大坑溪美丽河湖创建,实现全县中小河流综合治理 25 公 里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0 平方公里。持续推进耕地“ 非粮化”整 治,全面推进农田“ 去斑”行动,推动小田变大田,逐步实现“ 永 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功能区” 三区合一。深入推进农 田景观建设, 新建千亩畈 15 个、美丽田园 6 万亩。 (县林水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二)实施塑形造峰行动,推进城乡风貌大美建设
4.提升城乡风貌。 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全生命周期管理体制机 制, 理清职能部门、乡镇街道职责, 明确重点管控区域, 严格农 村住房建设审批流程, 加强乡村建设工匠管理, 把好农房管理源 头关。推动构建“县域特色风貌总体设计—村庄设计—农房设计” 三级乡村规划设计体系。尊重村庄原有肌理, 系统开展村庄空间 梳理、功能植入、降围透绿、庭院美化和业态布局。 (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妇联)
5.打造和美乡村。 围绕“ 一统三化九场景”布局, 以未来乡村、 数字乡村样板村、特色村为重点, 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重点打造和美乡村精品村 100 个。以沿江、沿溪、沿湖、沿交通线等为纽带, 推动和美乡村串珠成链、连线成景, 打造沿线精美、多 业融合的和美乡村精品线路 10 条。以桐庐诗画观察点、醉美桐 庐拍摄点、富春山居版体验点为主题, 各确定打卡点 100 个。(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6.推进组团发展。 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 原 则, 重点建设 6 大“ 千万工程” 示范片区。以亲子微度假为核心定 位, 以乐园集群为项目特色, 通过整村运营整体打造梅蓉富春山 居“黄金左岸”;以古建筑保护与开发为核心, 梳理展示古澳文化, 升级拓展“ 百匠艺术” 品牌, 提升打造江南古村落景区; 以马术中 心为核心, 依托大体量的旅游风景区资源, 打造以马为主题的仙 境瑶琳特色乡村休闲区; 以省级度假区创建为目标, 以全域一体 化运营为手段,推动民宿与农业、 文创、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打造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 以特色产业为依托, 持续深挖民 族文化、快递文化、诗歌文化优势, 集中打造集畲乡秘境、甜园 钟山、向往旧县为一体的“ 两山”农旅融合样板区; 加快龙潭板块 开发, 联动百江农业康养、合村运动休闲产业发展, 形成西部宜 居宜业示范区。鼓励其他乡镇(街道) 单独或联合打造主题特色 鲜明的各类示范区块。 (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县住建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三)实施品牌提升行动,绘就都市农业大美画卷
7.保障粮食安全。 落实“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 强化“人防”+“技防”耕地用途管控,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遏制“ 非农化”“ 非粮化”和耕地撂荒等情况,确保每年粮食生产面 积稳定在 12.4 万亩, 粮食产量 5 万吨以上。开展水稻、旱粮、小 麦高产示范方建设。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1.6 万亩。构建多元 化食物供给体系。推进“ 五优联动”提质扩面。 (县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财政局)
8.发展设施农业。 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制 定建设标准,加强资源集聚,加大招商力度,按照“ 缺什么补什 么、弱什么强什么”原则,大力推进“ 九园联创” ,重点打造千亩 高标粮园 15 个、 100 亩以上放心菜园 10 个、 50 亩以上特色菌园 5 个、 500 亩以上生态茶园 15 个、 200 亩以上精品果园 10 个、 1 00 亩以上道地药园 10 个,打造集蜂产品科研、加工、营销、蜂 旅蜂疗休闲以及蜂业创新服务平台于一体的智慧蜂园 3 个, 新建 提升美丽牧场 10 个、健康渔场 5 个。积极推进钟山乡国家级农 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县农业农村局、县林水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
9.做精乡村旅游。 以本底大美为基础,整合桐庐历史文化、 民俗风情、诗词文化等资源, 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积极招引乡 村度假酒店、主题乐园、文旅综合体等项目, 新落地亿元以上文 旅体项目 6 个,建成各类文旅项目 10 个。完善乡村通景公路、 标识标牌、旅游驿站等基础设施配套, 推进景区村连片发展, 力 争实现 4A 级以上景区镇数量超 50%。发展乡村研学旅行,认定研学旅行基地 10 个。挖掘土特产、轻工制品、文化故事等特色资源, 实施文创伴手礼开发工程, 培育剪纸产品、诗画产品、高 山茶叶等文创系列旅游产品。 (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教育局)
10.做优“桐庐民宿”。盘活乡村闲置资源, 引导村集体经济组 织以自营、出租、入股等形式, 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 乡村民宿。探索民宿标准地建设, 在民宿领域试点开展“ 宅基地” 三权分置改革。积极实践村集体入股经营、提供标准化物业服务 等做法, 探索农民增收“ 佣金+股金+薪金”模式。坚持以民宿品牌 化、精品化为发展方向, 开展品牌民宿提档升级, 加强与投资机 构、行业协会、设计师、民宿连锁品牌等对接,通过政策引导, 集中开办一批高端精品民宿。深化“ 十个一” 民宿集聚村标准, 新 建民宿聚集村 10 个, 新增床位数 5000 张。迭代“ 民宿通” 数字化 应用, 优化民宿一件事流程,提供更为便捷的装修指导、金融支持 和办证服务等。 (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人行桐庐县支行)
11.做深“桐庐味道”。建立市场化品牌运营体系, 统一推广运 营策略,打造“桐庐味道” 线上线下馆,打响“桐庐味道” 品牌。突 出优质农产品、时令、特色小吃、 土菜及文旅五大类产品体系, 建立品牌管理机制和选品标准, 明确产品目录, 确定产品包装设 计,建设产品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退出机制,把好产品质量关。 以新合索面、砂锅馄饨、酒酿馒头、桐庐米粿等为重点, 集聚资源、集中精力进行打造, 形成“桐庐味道”拳头产品。发挥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作用, 探索“ 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的协 调机制, 强化产业主体的服务和利益联结, 推动小农户生产向集 约化发展。 (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文旅集团)
(四)实施乡风整治行动,展现文化文明大美韵味
12.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艺星 火赋美工程, 加快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等乡村新型文化空间建 设, 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实现乡镇(街道) 全覆盖。探索建设“ 礼 堂服务综合体” ,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设施质量,优化 公共文化空间布局。建强“ 礼堂、家园、书房” 等文化矩阵, “15 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行政村(社区) 覆盖率达到 100%。 (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县农业农村局)
13.大力倡导文明风尚。迭代升级“新村夜话” 等载体, 健全线 上线下宣讲体系。持续擦亮“ 浙江有礼 · 暖城桐庐”县域文明实践金 名片,打造“ 文明有礼”基本单元 30 个。提升改造新时代文明实 践中心, 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中心、所、站)三级联动工 作机制, 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农村精 神文明建设, 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达到 95%以上。发挥家 风家规家训作用, 推进移风易俗。 (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民政局)
14.推进农业文化挖掘。 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深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 完善遗产资源库, 争取深澳古澳系统纳入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名录。加强农业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和保护利用,积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价值实现机制。 培育创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好乡村 传统技艺, 挖掘、弘扬民俗、节庆等优秀乡村传统文化, 常态化 开展农民丰收节活动。 (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15.保护历史文化(传统) 村落。制定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和 历史建筑保护计划, 开展古树、大树生存环境专项调查, 对乡村 古民居、古祠堂、古遗迹、古道、古桥、古树等进行全面有效保 护。整合乡村“碎片化” 资源,打造“ 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处处 皆景” 的村居环境。实施艺术家驻村计划, 采取签约、项目合作、 技术入股、岗位聘任等方式, 引进书画家、作家、诗人、非遗工 匠到古村落建立工作室、创作基地。推进建设历史文化(传统) 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一般村) 5 个。 (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
(五)实施党建引领行动,构建基层治理大美格局
16.强化农村基层党建。 深度打造“ 春江红” 党建品牌,全面 实施新时代“领雁工程” ,不断深化党政负责人乡村振兴联系点、 乡村两级书记“ 六抓六事”履职规范、县乡村三级书记工作交流 会、基层党建“ 书记项目”、村社书记论坛等机制。落实村干部激 励保障和从严管理等机制, 稳步推进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制人员管理工作。实施“ 引雁归巢”计划,按照 1:2 选优储备村书记后备人选。每年选优配强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和驻 村工作组不少于 50 人, 三年招募农村职业经理人 30 名, 积极开 展乡村治理人才认定。提升村干部经营理念, 打造共富工坊示范品牌。 (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
17.强化法治保障作用。 以“ 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 牵引, 健全全域数字法治监督体系, 构建大普法格局。持续推进 “ 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 和共享法庭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安全隐 患排查化解闭环机制, 拓展“ 轻微违法” 首违不罚领域及事项, 创 新特色“ 监管一件事” 。纵深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 迭代商业解纷、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等重点领域“ 一件事” 改革。(县司法局、县综合执法局、县法院、县公安局)
18.强化德治教化作用。 加强村社商会培育,充分发挥村社 商会作用, 鼓励引导村社乡贤、知名人士、党员代表、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不断深化“最美桐庐人”“最美结 庐者”品牌建设, 深入开展文明平安村社、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 挖掘选树“身边好人” ,每年评选“桐庐好人”不少于 20 人。注重 榜样模范引领和文明实践培育, 树立群众知先进、学先进、做先 进的模范榜样, 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崇德尚美, 营造出人人学习 模范、人人争做模范的良好氛围。 (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县民政局、县妇联、县工商联)
19.强化自治强基作用。 践行新时代“ 枫桥经验” ,创新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成立社会工作部, 全面统筹、整体协调社会建设工作。完善村务公开制度, 加 大村级社会组织孵化培育, 充分发挥“ 一约四会” 等作用, 丰富村 民议事协商形式, 增强村民自治能力。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 等务实管用的方式, 激发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共治热情, 营 造群防群治、共建共治的浓厚氛围。 (县委政法委、县民政局、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农业农村局)
20.强化智治赋能作用。 深化“141”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迭代 完善“基层治理四平台”,全面推广“ 小脑+ 手脚”警务协同运行机 制,拓展推广一批“ 四治融合”村社治理应用场景。推动“ 县乡一 体、条抓块统” 等改革从镇街、村社向网格拓展,深化党建统领 网格智治工作,巩固提升党建统领微网格“12345”自治模式。完 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建设清廉村居。 (县社会治理中心、县委政法委、县农业农村局、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
(六)实施城乡融合行动,实现共同富裕大美场景
21.加大重点乡镇承载能力建设。 立足县域发展格局,结合 小城镇发展定位, 推进分水县域副中心, 富春江镇、横村镇、瑶 琳镇三大重点镇联动发展。发挥县域副中心和重点镇辐射带动和 就业吸纳作用,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工作。完善乡镇联结农村的功能,构建“ 游在乡村、宿在乡镇、 购在县城”消费新场景,发展乡村夜经济。推进城郊结合部综合 整治。 (县发改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商务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
22.实施乡村共富经营单元建设。 加快乡镇共富经营单元建 设, 努力打造经营效益好、共富成色高的示范单元样板工程。谋 划富春江镇、横村镇共富经营单元, 积极将乡村经营共富单元向 中心镇拓展延伸。聚焦共同富裕、大花园建设、乡村振兴、城乡 融合、公共配套服务均等化等内容, 谋划好乡村经营共富单元高质量项目。 (县财政局(县国资办) 、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
23.提升乡村现代基础设施。 打造“ 四好农村路”2.0 版,进一 步提升乡镇三级公路及建制村双车道通达率, 在较大自然村通等 级公路的基础上加快公交线路布局。实施“ 电靓和美乡村”行动, 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村网共建电力驿站实现城乡服务同质化, 建设新时代电气化乡村。实施快递业“ 两进一出”工程, 完善县乡 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加大乡村 5G 基站、新能源充电桩、智慧 物流设施等新基建投资, 有序推进行政村以上地区 5G 网络连片 优质覆盖。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住 的功能提升, 加快补齐我县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县交通运输局、 县供电公司、桐庐邮管局、县经信局、县发改局、县交发集团、县文旅集团)
24.推进乡村“ 一老一小”服务。 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 规划, 推动城乡养老服务全覆盖。全县建成智慧养老院 2 家, 每 万老年人口拥有认知障碍护理型床位 20 张,镇街级康养联合体 实现全覆盖。试点综合合作养老模式, 打造乡村养老示范区。实施独居老人安心守护工程。强化县级妇幼健康服务保障, 巩固深化“母婴安全” 五大行动, 推行普惠托育服务, 完善危重新生儿救 治网络标准化建设, 率先构建全链条、 一体化善育服务体系。加 快推进村(社区) 服务综合体建设, 实现服务全覆盖。 (县民政 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医疗保障局)
25.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实施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行 动计划, 构建多层次的乡村闲置资源统一收储、统一利用和统一 运营格局, 探索强村公司、统筹抱团、宅改增收、城乡协作、指 标入股等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谋划建立县、村两级“ 两山合作 社” 。深化耕地、宅基地、林地等经营权制度改革,统一进行生 态产品市场交易管理, 实现生态资源规模化经营, 打通“ 两山” 转 换通道。深化区县协作、联乡结村和“ 三百帮促”协作帮扶机制, 加快城区优质资源向乡村延伸, 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市场充分对接 共享, 打造新型帮共体 20 个。 (县农业农村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文旅集团)
26.扎实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深化“ 乡贤助力‘ 扩中 ’‘ 提 低’”全省试点,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针对用工需求结构变化, 大规模开展订单式、套餐制等新型农民职业培训, 畅通技能型人 才“ 加薪通道”“ 认证通道” 和“ 晋升通道” ,提升农村居民就业水 平。支持农民参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经营 性产业, 扎实推进农村实用人才综合素质培训。以低收入农民增收为重点,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丰富农民就近就业机会。(县人力社保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委统战部)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坚持 党委、政府“ 一把手” 亲自抓, 优化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每年召开 “ 千万工程”现场会,总结经验,专题推进。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实绩考核,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工作督查、工作报告、工作表
彰、工作交办督办等闭环管理机制。
(二) 强化用地保障。 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 10% 的建设用地指标, 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全县原则上每年 安排不低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 5%保障乡村重点产业 和项目用地。农村建房建设用地使用计划指标应保尽保。深化农 业“标准地” 改革,推动农业专项用地指标 40 亩落地。加大乡村 低效用地整治力度。坚持宜农则农, 推动一产用地向连片宜耕区
集中。
(三)强化政策支持。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满足乡村运 维、产业发展等基本需求,突出保障空间布局优、条线整合强、 资源资产资本转化好的高质量项目。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 农村占比考核要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收益用于乡村发展建设。 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按资产覆盖投资、收益覆盖利息精神, 开展项目谋划包装工作, 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 的原则,
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金积极参与“ 千万工程”建设。
(四)强化氛围营造。 发挥浙江(桐庐)美丽城乡教育培训中心(基地)作用,持续开展“ 千万工程” 现场学习和专题调研。 逐年梳理和美乡村建设重点, 对标攻坚行政村难点和建设领域堵 点, 开展一系列主题专项整治行动。总结提炼“ 千万工程”典型经 验, 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桐庐辨识度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政策成果、制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