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M059/2023-00101 发布机构县经信局 发布日期2023-01-05 14:42:07
统一编号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效力
文件编号 关联文件
县经信局2023年工作计划
访问次数:

牢固树立“强产兴县”理念,以《桐庐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2022-2025年)》为引领,着力建设“现代产业特色地”。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35亿元,同比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3亿元,同比增长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71亿元,同比增长13%。制造业投资52亿元,同比增长33%,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个,5亿元以上项目5个。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省创新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市鲲鹏企业1家(营收50亿以上),规模企业总数达到440家。重点聚焦六个“化”。

1、聚焦现代化,做深产业链生态圈工作。围绕市产业链生态圈,结合我县“5+2”主导产业体系,加紧谋划细分赛道,力争新能源和磁性材料产业增长20%以上,着力打造新增长点。一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完善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手册,会同相关部门和镇街平台摸清各细分产业链底数,制定规上企业、链主培育企业、用地空间(包括小微园、标准厂房)、项目建设、用电用能等账本,做好镇街平台数据共享,共同推进产业链建设。二是建立监测考核机制。通过企业画像应用场景,进一步完善产值、用电等预警模型,实时监测产业链发展情况。对照倍增计划,做好主导产业目标达成度、产业集中度等监测,对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实时评估。科学制定产业链发展目标考核体系,激发产业推进合力。三是建立例会会商机制。定期召开产业链生态圈推进例会,及时交流产业链推进和考核目标完成情况,研究协调解决推进难题,对招引项目是否符合产业链生态圈建设进行研判,科学把握产业链发展方向。四是建立交流对接机制。定期召开产业链企业座谈会,充分掌握行业发展趋势、产业链项目招引、核心零部件研发、产学研体系贯通、专业人才引育、行业会展筹办等情况,为产业链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深入实施县域供应链对接行动,在各主导产业挖掘基于供应链深度协同的链主企业,搭建大中小企业交流对接平台,通过产业交流、专场对接、路演推介等形式,推进我县中小企业与链主企业的配套合作,提高县内供应链协同水平。

2、聚焦集约化,攻坚低效工业用地整治提升。一是抓好片区攻坚。围绕明年整治提升4000亩、收储1500亩目标,谋划攻坚开发区青山区块(500亩)、富春江镇秀峰区块(183亩)、桐君街道洋塘区块(32亩)、横村牛岩坞区块(104亩)、旧县街道四联区块(122亩)、瑶琳镇林场园区(380亩)等重点区块,细化“一片一方案”,建立健全片区方案联审、产业把关、督查推进等机制,强化片区攻坚。二是抓好自我提升监管和指导服务。谋划出台《低效企业二次开发规程》,根据行业属性实行分类指导,科学设立分阶段提升目标,做好亩均税收、设备投资、能耗排放等控制性指标跟踪监管,严防二次低效。三是抓好项目履约达产监管。对新增工业项目,出台《桐庐县工业用地项目全过程履约监管实施意见》,对照“标准地”要求签订项目建设投产履约监管协议,并建立综合评价跟踪体系,比对承诺履约标准,开展预警监测。对租赁厂房项目,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工业厂房租赁管理的通知》,纳入一站式投资项目监管,按照“谁出租、谁监管”原则,明确产业准入、环保、安全等要求,联动镇街平台加强租后监管。对小微园入驻项目,依据《小微企业园管理办法》要求,由属地、小微园管理方、入驻企业签订三方监管协议,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建设标准、产权分割标准等,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导向且无法履约达产的企业,坚决落实退出机制。

3、聚焦绩效化,加快推进制造业项目达产见效。一是完善项目摸排机制。针对制造业项目底数不清问题,厘清三张表:工业用地出让计划表(规资局,年度),掌握出让的地块、亩数、时间等信息;招商项目表(商务局,月度),掌握目前拟洽谈、拟签约、拟落地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备案表(一站式中心,月度),掌握新建项目备案情况。二是完善项目跟踪机制。针对制造业项目进度不明问题,制定签约未供地、供地未开工、开工未竣工项目清单,按照签约三个月内供地、供地六个月内开工的原则跟踪项目进度,对已开工的重点项目确保每两个月进行现场进度核实并做好项目跟踪确认,同时按月向镇街平台通报企业“零土地”技改备案情况,形成推进合力。三是完善项目协调机制。紧盯已拿地但超期未开工项目、已开工但超期未入库项目、已入库但有效投资未达预期项目,深入分析问题原因,定期召开制造业项目推进协调会,积极破解要素制约,奋力补齐滞后进度。

4、聚焦精准化,加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设。一是数据驱动企业精准培育。建设企业梯度培育应用场景,建立规模企业、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隐形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市鲲鹏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等评价模型,依托企业画像数据,自动计算和精准诊断企业培育方向,自动筛选目标培育企业,动态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二是完善进阶培育体系。企业达产后第一时间进入培育系统,自动研判企业在不同培育方向上的评分与达成率,动态监测企业发展情况,对培育成功的自动上调等级、对与标准相差较大的自动下调等级,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式培育。三是强化主动服务。系统针对企业评价中的短板弱项,定期导出需服务企业清单,根据企业项目实施情况,结合“百名干部助百企”活动,协同企业、部门和镇街平台,主动开展针对性帮扶。深化企业人才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针对性设置培训载体,对企业家、高管人才、高级技能人才、数字化人才等分层分类开展精准培育。

5、聚焦数字化,加快制造业提智增效。一是建立数字化转型分层服务体系。组织专家对我县企业开展数字化水平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层建立数字化转型梯度培育库。链主企业重点要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输出转型经验;龙头企业重点要探索建设“灯塔工厂”“黑灯工厂”等国际数字化评定项目,构建组织型分布式制造新体系;中小企业重点要开展轻量化改造,小切口入手向全业务流程延伸,加快嵌入“聚能工厂”生态圈和“链主工厂”配套链。力争实施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个,市制造业攻关项目5个,县工厂物联网项目8个。二是加快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加快蜂产业大脑项目二期、零地增效2.0、企业画像、梯度培育等数字经济场景迭代升级和应用推广,建立指令单、提示单机制,对重点工作和落后项目进行点对点提醒,加强统筹协调、晾晒督查。三是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加强与招商专班、部门、平台等联动,围绕快递服务业产业链条,梳理符合数字经济细分领域清单,挖掘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快递服务业等数字经济企业。

6、聚焦高端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启动传统产业新一轮振兴行动。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桐庐讲话”20周年为契机,开展一次“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思想大讨论活动,并根据大讨论结果启动新一轮振兴行动。二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开展针织、制笔行业“领跑者”企业评选,领跑企业优先列入综合评价A类。加快推动上海晟达与投资的针织小微园建设,新增产业链配套企业10家,扶持金马、派得利、百特等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新增制笔亿元企业1家。三是建设一批小微园和标准厂房。加快分水智能制造产业园、天英小微园二期、横村时尚智造园、针织小微园等投产运营,规划建设龙伏小微企业园(标准厂房),力争小微园区建成运营4个以上,新增入驻企业50家以上。四是推广一批数字化应用。加大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扶持力度,针对传统产业关键生产工艺定制性开发低成本、个性化的应用,推进传统企业轻量化智改应用,新增轻量化智改企业20家以上。五是推动一批企业整治。争取印染园落地建设,通过“扶优汰劣”整治一批印染企业,引导重点企业入园发展;紧抓分水“千年古城”建设契机,加快核心区块10家低效企业整治收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