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北洋军阀统治 红色火种洒遍桐庐

  发布日期: 2021- 03- 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1- 03- 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3月5日,82岁高龄的胡泉森老人带领记者来到横村镇柳岩村王氏祖厅、独山慈化寺以及浪石村瑶母自然村,详细讲述了北伐战争桐庐战役的往事。

虽然硝烟早已散去,但沿着当年的足迹,回想当年一幕幕画面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当年战争的残酷和革命战士的伟大。

桐庐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中游,东接浦江、诸暨,南连建德,西界淳安、临安,北与富阳毗邻,是通往皖境的捷径。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桐庐为钱塘江中、上游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成为兵家常争之地。

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的特别会议上提出了以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北伐战争由此展开。北伐军出师后,进展顺利,于1926年10月占领两湖、攻取南昌、奠定全闽局势后,就将主力转向以浙江为主的东南战场。当时军阀孙传芳割据着赣、闽、浙、皖、苏5省,拥有军队20万人。

由于浙江战场敌我兵力悬殊,1927年1月7日下午,孙军占领桐庐。1927年1月初,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进军长江下游的作战计划:决定先期略攻沪杭,击破孙军主力,再行会师南京。为实现这一作战总目标,北伐军的主力分别由赣东、闽北入浙。由于在闽北的东路军部队,难以及时进入浙江,于是任白崇禧为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统率赣浙各部,先向浙西挺进。

1月27日至29日,北伐军向孙军发起攻击,大败孙军于龙游,孙军中、左两路纷纷向严州(建德)、桐庐、浦江、诸暨等方向溃退,右路亦向分水、徽州方向逃窜,北伐军乘胜追击。2月3 日,东路北伐军左翼一部进占淳安,主力向分水前进;右翼军进占浦江,继续向诸暨推进;主力占领严州(建德)后,向桐庐推进。

2月11日,当桐庐人民正准备与北伐军举行联欢大会时,孙军大举进犯桐庐。李明扬先遣支队进行了顽强抵抗。12日,东路军主力第一师和第二十一师由严州(建德)翻娘岭进入桐庐。第一师以第四团增援桐庐,大部在旧县埠、横村埠一带防御。二十一师将主力集中于胜峰,先头部队则向浪石埠推进。同日午后,孙军右翼亦从新登翻九岭和坞蟮岭到达分水江北岸,与北伐军隔江对峙。孙军第十五旅王友和部、第四旅张复元部、卫队旅武铬部等亦由富阳出发,增援桐庐。至此,桐庐战役沿分水江南北两岸,在桐庐县城、旧县埠、横村埠和浪石埠四个主要战场全面展开,战线长达20多公里。

桐庐县城战场上,13日孙军向北伐军发起猛烈攻击,几次欲渡分水江夺回桐庐,均被第二师师长刘峙督师击退。

14日,孙军急于夺回桐庐,一面集中大炮、机枪等火力,由桐君山寺庙居高临下向北伐军阵地猛烈扫射;一面组织兵力向桐君山渡口浮桥冲杀。东路军第二师师长刘峙又率一部冒弹强渡,背水一战,以挫其锋,敌势不支,正面之敌因此而呈动摇。在旧县埠和横村埠战场,孙军在阳山畈左边的将军庙前和尖山脚设立炮台,与设在横村独山和晓山坞的北伐军炮兵阵地隔江互相轰击,两军对峙,战斗成胶着状态。

战斗最激烈的是浪石埠。东路军第二十一师师长严重在这敌众我寡的紧要关头,亲临前线,随机应变,指挥部队兵分两路,主攻部队在两翼的配合下,很快占领了瑶峰、松树岭、张公岭、碧岭等制高点,并直捣设于凤山庙的孙军指挥部。“战争的胜利少不了群众的支持,在浪石埠战斗中,当北伐军架浮桥缺少木料时,横村宅里群众自动拆下门板、排门等送到前线。许多群众都冒着生命危险为北伐军带路、送信,提供情报,运送伤员,掩埋尸体,并送水送饭到前线。”胡泉森说。

北伐战争桐庐战役自2月11日开始,至15日结束,双方激战五昼夜,北伐东路军俘敌8000余人、缴枪6000余支,使军阀孙传芳部受到致命打击,精锐丧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北伐军也付出了一定代价,仅在浪石埠战斗中就牺牲104人之多。

“听当地村民说,曾经在浪石埠山上挖出了很多弹壳,是用麻袋装的,可见当时战况十分激烈。”1940年出生的胡泉森是横村本地人,从小就听村里曾经经历过桐庐战役的老人讲起当时的战况,从教师岗位退休后,胡泉森成为了桐庐历史研究会会员,因此对北伐战争桐庐战役颇有研究。

九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王氏祖厅成为了村里的文化礼堂,慈化寺已重建,但北伐军战士和桐庐人民奋勇杀敌,携手作战,最终取得了桐庐战役的胜利的历史使我们铭记,这次战役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嚣张气焰,将大革命的火种洒遍桐庐大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