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骗农民工的“尾款”套路,必须依法治理 | ||
| ||
年关将至,各地不少辛苦一整年却被欠薪的农民工再次走上艰辛的讨薪之路。《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农民工欠薪案件多发的建筑领域,常会出现一种尾款拖欠现象,即在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农民工大多都能顺利拿到工钱,但工程项目一旦进入尾声或竣工,他们想要领到尾款,却会遇到老板的各种拖延理由,最终引发欠薪案件。 压力放缓,问题就容易反弹 每到冬季,就是欠薪的高发季,讨薪的打工人很忙,劳动仲裁部门、司法部门也很忙,一大堆欠薪案子等着处理。为什么农民工欠薪现象多发生在工程项目后期?因为工程款是按工程进度拨付的,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款、农民工工资往往都能及时到账。到了后期,很多前期、中期潜藏的问题就浮出水面,工程款不能及时支付、足额到账,工资拖欠就在所难免。 近年来,欠薪问题确实不像从前一样多发,激烈讨薪事件也比较鲜见。报道也提到,工程施工期间农民工大多都能顺利拿到工钱;对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努力,应给予肯定。但“尾款现象”提醒我们:“拖欠农民工工资”有着不同的表现。目前各地的解决方式,多是以阶段性重视加政策高压等手段,督促施工单位和包工老板兑现工资,可一旦出现压力放缓,问题就容易反弹。 多层分包,风险就增加一层 进城务工的农民遍布各行各业,很多已经与用人单位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员工,而建筑工地上的务工人员则多是依附于大小包工头,以口头约定或其他简单契约建立的雇佣关系,因而没有“企业员工”的身份。薪水问题上跟施工企业说不上话,企业将工程款支付给包工头。工程分包制,加大了最底层劳动者即农民工薪水发放的不确定性,多一层分包,欠薪风险就增加一层。 农民工讨薪像“挤牙膏”,直接原因当然是底层承包商不厚道。有些时候他们是有钱不给,宁可拖欠农民工工资,也不能亏了自己,是故意欠薪,这种情况不能姑息。更普遍的情况是,底层承包商是“双面人”,换一个场景,他们也是被拖欠的对象。在建筑工程层层分包的语境下,资金链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把压力和风险传导到“神经末梢”,从而引发欠薪事件。 根治欠薪,都必须从严法治 在欠薪问题上,农民工属于弱势方,他们的维权之路常常不平坦。在此情况下,更需要劳动维权机构、地方行政部门、司法机关等主动履职、积极作为,坚决为合法权益受侵犯的农民工撑腰,斩断伸向农民工工资的“黑手”,通过切实的工作,让农民工兄弟吃下定“薪”丸。让农民工能拿到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不仅关系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根治。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根本性路径之一,就是改变“农民工”的身份概念(而不仅是称谓),让所有“农民工”与相关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劳动监察等部门也要对施工企业按月支付工人工资情况进行常态化检查,监督施工企业逐步实现用工规范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