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金名片 |
||||||||
|
||||||||
|
||||||||
丽水的章先生慕名飞拉达很久了,这次来瑶琳体验后,直呼“果然不负期待”。更让他惊喜的是,融合了自然资源的丰富旅游业态,让他只来一地,便能“通吃”多个不同的旅游项目。 但在以前,“一桌一菜”的瑶琳旅游产品却让游客难以留下来。瑶琳仙境开发早,以曲折有致的洞势地貌、瑰丽多姿的群石景观被誉为“全国诸洞之冠”,但传统观光旅游日渐式微,仙境成了“过境游”,奈何有峰林、峡谷、天坑、石林,却仍旧“养在深闺人不识”。 转机发生在2000年,一批正在寻找适合户外运动基地的上海游客经人介绍,来到瑶琳纪龙山神仙峰,看到这里原始生态景色奇特,群山连绵,有瀑有潭有崖,他们欣喜若狂。由此,纪龙山神仙峰运动休闲旅游基地“问世”。 借助得天独厚的地貌优势,从观光式旅游发展到体验式的“体育+”旅游,这样的模式在瑶琳取得了不错的效益。目前,该镇已建成8个各具特色的户外拓展基地,且辐射当地行政村,又打开了农产品销路。 同样的思路在合村乡也得到了体现。穿过新建的高凉亭隧道,一路畅通来到雅鲁激流探险起漂点,皮划艇急速滑过,尖叫声此起彼伏,激起千层浪花。此时“咻”的一声,滑翔伞快速飞过天际,消失在视野中。俯瞰,竹溪乐园人气十足,沿溪山水观景、水上运动、低空拓展等项目引客无数…… 借助山川、河流优势,合村乡开发了漂流、滑翔等项目,2019年,雪山激流回旋、生仙里国际滑雪场等项目对外运营,初步形成“水上漂流、冰上滑雪、山上民宿、天上滑翔、脚上绣花鞋”等“水陆空一体化”的旅游业态,这才得以让游客记得住、留得下来。2019年,合村乡创成浙江省首批4A景区乡镇。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桐庐,在丰厚山水资源中,逐渐绘就一幅全地域、全产业、全资源、全方位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新蓝图。2019年,全县旅游人数达2063.0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34.92亿元,占GDP比重达17.6%;同年创成浙江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 向“绿水青山”要效益,桐庐打出“旅游+X”组合拳,开发旅游+农业、旅游+渔业、旅游+中医药、旅游+工业等丰富的旅游全产业融合生态,同时布局乡村建设,形成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生态养生带、运动休闲带等乡村旅游产业带,打造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业观光体验项目4个,创成工业旅游示范基地3处,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2个,开通“富春山居图”水上实景游航线、“钱塘江诗路文化”非遗研学水上旅游专线,推动全域旅游错位发展。 全域旅游,“绿”字当头。我县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持之以恒擦亮生态底色,夯实生态底板,让美丽生态作为桐庐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大本钱。建成慢生活体验区,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垃圾分类等工作,完成绿道3号线、8号线,游步道、绿化景观、廊桥凉亭、房屋立面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城镇秩序、村容乡貌,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成功将体验区核心景观主轴打造成为全国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走出一条“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截至2019年底,慢生活体验区共有民宿242家,床位4952张;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197万人,旅游经营总收入2.1亿元。 全域旅游,忘不了那乡愁。我县深入挖掘各村人文特色,融情于景、融文化于景、融乡愁于景,推动乡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提高游客与景点的情感与粘性。莪山畲族乡突出“畲”字招牌,有机植入长桌宴、迎宾礼、畲乡戏等文化产品,常态化举办三月三、开酒节等民俗活动。江南镇依托渔业特色资源禀赋,借助富春江渔获节、窄溪老街等,打响“渔文化”品牌,把渔民乡愁融入旅游文化。 全域旅游,注入智慧因子。我县积极打造智慧旅游建设,完善“浙里好玩”桐庐平台,开通数字旅游专线8条,完成酒店、景区“30秒自助入住”“20秒扫码入园”,实现游客“多游一小时”。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旅游厕所120座,县城18座旅游厕所新增刷脸取纸、智能冲水等智能化设备。乘上5G快车的莪山畲族乡,催生数字应用新场景——全域景区大数据检测,通过大数据筛选,针对特定人群实现欢迎类、提示类、引流类、公益类等重要信息及时触达,为精准营销、实施管控提供支撑。 全域旅游,每一步都在“景区里”。全县打造美丽乡村公路,完成路面改造工程172公里、提升改造267公里、联网公路86公里,建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364公里,新建绿道33.4公里,打造公路驿站9个。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连接了181个行政村,美丽公路串联起城区、村庄、景区。2019年杭黄铁路全面开通,2020年启动建设湖杭连接线、杭义温高铁、临金高速桐庐段,外联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逐渐形成。 同时,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闲置土地实现“腾笼换鸟”,发展产业项目。目前,产业用地新增供地1227亩,盘活存量1198亩,保障分水天溪湖旅游度假区、百江奇源湖旅游综合体等重大项目顺利落地。成立规模10亿元的美丽乡村发展基金,破解乡村旅游融资难题;探索“资源入股”,以配套设施、生态环境等形式入股,破解村集体发展模式难题。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围绕产业抓项目,加快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速旅游项目落地;重新布局瑶琳大景区和富春江大景区,培育“千万亿”级核心景区,推动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以赛促旅、以智促旅,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金名片。 (记者 金黄璐敏)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